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您知道这是出自哪首散曲吗

行健不息有文化 2024-02-02 20:21:01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的关中地区遭遇百年大旱,灾情极为严重。土地旱得裂开了大口子,庄稼颗粒无收,人们饿殍遍地,甚至于“饥民相食”,真是惨不忍睹 。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得到灾情的报告后,立刻决定派员前往陕西赈灾济民,可让谁去呢?元文宗犯了踌躇,看着满朝文武官员,没有一个能让他放心的。

突然,他想起了一个人,对了,他能行,他能让我放心。

这个人就是张养浩,张养浩字希孟,号齐东野人,晚号云庄老人,他是我们山东济南人,元朝的一代名臣、散曲大家。张养浩历经四朝元老,就像他的名字来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一样,他素以“勤于政事、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而著称。

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为了广纳人才、给天下读书人一条出路,担任翰林直学士一职的张养浩与好友元明善一起,竭力推动举办了元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中,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他坚持唯才是举,录取了张起岩、许有壬、护都答儿、欧阳玄、黄溍等五十六位优秀学子为进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名士。

登科后的学子们非常感激张养浩恢复科举、重开读书人入仕的大门,他们纷纷表示要登门拜谢,却被婉拒,张养浩言语谆谆地告诫他们道:“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你们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啊。

只不过,现在的张养浩已经六十岁了,年老多病。早在七年前,他就以父亲去世的名义,在家丁忧,隐居不朝了。在此之前,朝廷爱惜他的才华,曾经一连六次下诏,召他任职,可是每次他都不为所动。这次他还能重新出山吗?元文宗心里也没底,毕竟,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啊!

没有想到,张养浩一听是去陕西赈灾,他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陕西行台中丞”的任命,他是多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灾区的老百姓送上一些温暖啊。这位可敬的老人先是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分给附近村里的穷人,然后就毅然“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沿着洛阳、渑池、潼关,向长安进发了。

在赈灾的途中,张养浩亲眼目睹了灾区人民的深重苦难,他于心不忍,就散尽了自己随身携带的财物,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帮助埋葬。

当年的三月底,张养浩路过华山时,他特意到西岳庙去求雨。二十九日,他精心地撰写了一篇《西华岳庙祈雨文》,三十日,他又心急如焚地写了一篇《西华岳庙催雨文》。在西岳庙里,这位老人心诚之至,他哭拜在地上,以至于爬都爬不起来。

或许是老人的一片至诚之心感动了上苍,四月一日,老天爷终于下雨了,旱情开始缓解了。张养浩欣喜异常,他急忙写了一篇《谢雨文》,感谢老天爷的眷顾。

张养浩到任后,一连四个月里都吃住在灾区,不敢有一丝懈怠,“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他日夜操劳,晚上虔诚地向上天祈祷,白天外出视察灾情,救济慰问灾民,打击那些营私舞弊的奸刁之徒,鼓励那些富有人家积极出卖粮食。

当他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迫不得已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事之后,张养浩为此伤心地大哭了一场,他马上拿出自己的薪水救济了这户可怜的人家。

这年的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因劳累过度,“到官四月,得疾不起,忧劳以死”,最终病逝于灾棚之内,享年60岁。这位老人去世的消息传开之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宗亲自下诏,追赠张养浩为“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他为“滨国公”,谥号“文忠”。因此后人尊称他为“张文忠公”。

大家都知道, “文正”这个谥号是古代官方对文人的最高评价,“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苏轼等人最终的谥号都是“文忠”。由此也可以看出元朝对于张养浩的评价之高了。

张养浩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在“关中大旱”之际、途经潼关之时,写下的散曲名篇,这不仅是张养浩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篇佳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的意思是:群山层峦叠嶂,向潼关汇聚,黄河波涛滚滚,发出汹涌怒号的声音,这就是《左传》里面提到的“山河表里,必无害也”的潼关路。

站在这条路上,向西遥望长安城,不禁心潮起伏。想到那些秦汉时期的先民们,曾经和我走过同样的一条路。往昔那些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土,岂能不让人伤心痛惜呢。

历代王朝的兴替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事实是:王朝兴,百姓受苦;王朝灭,百姓依然还是受苦。

张养浩采用层层深入的写作方式,第一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三句,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在描写潼关处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时,非常巧妙地用一个“聚”字,化静为动,为静止的山峦赋予了动感,形象逼真地展现了潼关周围山峦的众多。

在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波涛时,选用了人格化的一个“怒”字,赋予了黄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为张养浩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作了铺垫。

“山河表里”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子犯是晋国重臣狐偃的表字,他是晋文公的舅舅,在晋文公犹豫是否与楚国开战的时候,狐偃鼓励晋文公道:“开战吧 ,战胜了,天下诸侯必将归顺,如果不能战胜,我们晋国外有黄河、内有群山,地势易守难攻,也必然没有危害,你还怕什么呢?

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四句,承接上一层的写景而转向怀古:西都是指古都长安,张养浩在潼关驻马遥望长安城,他凭吊古迹,不禁思绪万千,心中的感慨、激愤难以平息。

长安不仅是秦、汉时期的都城,还是魏、晋、隋、唐等朝代的都城,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都是集国之全力建造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宫殿,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荡然无存、化为焦土。张养浩的“伤心”不是为秦、汉的统治者而伤心,更是为奉献了无数血汗的老百姓而伤心悲凉。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四句是全曲之眼,概括张养浩沉痛的议论、感慨:无论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不管这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普通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辉煌奢华的宫殿供自己享受,从而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在灭亡之际,必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战乱中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张养浩在这首散曲中,完美地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与精辞的议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抒发了他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关怀之心,展示了一位正直官员悲天悯人的崇高境界,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凝聚着一位睿智老者的深刻的历史观,他毫不掩饰地说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和结论:不管处于什么朝代,也不论这个朝代是否兴盛、衰败,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普通老百姓。

就像现在的一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无耻,就是你靠祖上享受了所有的红利,却转脸对我说,成功全靠努力和勤劳致富。但真正富裕的人,绝大多数都不勤劳。多数底层老百姓用尽一生心血,换来的不是财富,而是贫穷与病痛,最终含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苏天爵在为张养浩的故宅所作的《七聘堂记》一文中,不吝溢美之词:“执法牧民为贤令,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

元末明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危素在《张文忠公年谱序》一文中,极力称赞张养浩:"观公之去就大节,从容得宜,非所谓有志之君子者耶?使公得君而行乎国政,所至又可量耶?"

张养浩,一位封建社会正直廉洁的高官、一位悲悯济世的儒者、一位才华横溢的元曲大家,凭借这首深蕴人文关怀情怀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成为元曲史上一座醒目的丰碑,值得让我们顶礼膜拜。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行健不息有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