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有七位当时的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经常聚集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谈天说地,肆意酣畅,世人谓其竹林七贤。文学上讲,诗歌创作上,七人当中,阮籍最具代表,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图片来于网络)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四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原本有济世大志,曾经登临广武城,游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成年时,司马懿家族势力强大崛起,正与曹氏宗族做生死之斗,政局十分险恶。公元24年,司马懿杀掉大将军曹爽,司马氏独专朝政。阮籍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表面放浪佯狂,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留下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
阮籍邻居的老婆长得很漂亮,白天在街铺里卖酒。阮籍经常和朋友到店里喝酒,喝醉了,阮籍就睡在妇人的傍边。妇人丈夫开始怀疑阮籍有不轨之意,经过观察,可阮籍喝酒就是喝,睡觉就是睡觉,一点别的意思都没有,也就习以为常了。
另有一户当兵的人家,家里有一个秀外惠中的女孩,可惜还没有到出嫁的年龄就生病死了。阮籍并不认识这一家人,听到消息径直步入灵堂,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尽哀而还。
阮籍的嫂子一次回娘家,阮籍跑出来专门和嫂子告别。有人以这件事嘲笑阮籍,阮籍大咧咧说:“礼教,难道是为我们这类人设的吗?”
阮籍自己的母亲去世,消息传来,阮籍正在与人下棋,对方请求中止,他却一定要下完分个输赢。下完之后,又平静地饮了两斗酒,突然大叫一声,吐血数升。到了母亲安葬的那一天,阮籍照样吃肉喝酒,到最后临诀时,喊了一声“穷矣”,再次吐血数升,形销骨立,元气大伤,差一点死掉。
在为母亲服丧期间,阮籍在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有官员向司马昭打小报告:“您正在用孝道治理天下,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喝酒吃肉,应该把他处理流放,以端正风俗教化。”司马昭说:“阮籍哀伤劳累到这个样子,就不要再多说什么了。”阮籍吃喝不停,神色自若。
阮籍是上至情性的人,只是当时的政治高压环境,只是以狂口宣泄。佯狂是我的表面,真心你可曾看见。史书还记载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便是王勃《滕王阁序》中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来历。一个人独自驾车,没有目的地随便走上一条道路,一直走到路的尽头,发现再不能走,于是放声大哭而还。这又是怎样的绝望和孤独。
阮籍遵从内心的选择,拒绝与篡权虚伪的司马政权合作。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免去回答。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召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阮籍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方法来应付过去。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让自己的儿子娶阮籍的女儿,阮籍竟大醉六十天,使事情商议无法进行。总的来说,阮籍表面了给了司马政权的面子,而且重要的是不藏否人物——不议论评价别人,这就不得罪人,没有政治上的仇敌。
竹林七贤的另一位嵇康,同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不过态度更决绝,表现更激烈,打铁的时候给司马氏的重臣钟会当面下不了台。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举荐嵇康入职做官,稽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不出仕。而且嵇康娶了曹操的孙女做老婆,算作曹氏一派,现在司马当政,敢这做服,骨气我是服了。后来钟会说嵇康坏话,司马氏毫不犹豫把嵇康杀了。嵇康泰然自若上刑场,弹最后一场琴,道一句广陵散自此绝矣,求仁得仁,千古潇洒。
阮籍呢,面对司马氏的淫威,有时不得不做敷衍让步,他接受过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职,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写过“劝进文”。所以最终司马氏容忍了他违背礼法的种种行为,阮籍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诗歌中最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把生平寓藏在心底、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全都在这些诗歌中隐约、曲折地倾泻出来。82首诗作,真实地表现了其一生复杂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揭开一篇《咏怀》诗探读: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辗转反侧的夜晚,总有那么一些事情萦绕不去,索性坐起来,用琴音为自己的思绪伴奏。月光透过薄帏,清风吹动衣襟,无人听见我的琴声,我却听到独飞的鸟儿在野外孤鸣。徘徊来徘徊去,能看到些什么呢?不要再想了,只能越思越伤心。
阮籍写诗时,没有刻意雕琢,任凭情感所至,以驱遣才力,自然成文,这就是刘勰所说的“阮籍使气以命诗”,由此形成《咏怀》诗颇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魅力,即浑朴、洒脱、含蓄。
阮籍是历史上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咏怀》诗82首,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丰富了五言诗的创作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后世广泛重视,无数诗人从《咏怀》诗中汲取了养料,陶渊明、庾信、陈子昂、李白等,都显著地受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