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诞生50年:筑梦历程,简单到进化

一坨杠精 2023-12-20 12:25:27

2023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还有几天而已,那么这一年在大家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什么?肯定有互联网这个东西。

2023年10月底,是互联网的54岁生日。

有人意外:互联网居然已经50多年了?

更多的人意外:互联网居然才50年啊?

1969年的10月29日,北美加州大学,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呼啸。一群头发长乱的“嬉皮士”在房间里围住一台大型机械。

半年前夏日气息里的登月余温尚未消散,这群科学家在进行着再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信号灯如海浪上的闪电般闪烁,链路通讯在小心翼翼的呼吸中瞬间建立,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连通,实现了分组交换网络的远程通讯,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从这一刻,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如潮的磅礴年代,记载了人类从山林洞穴到深邃星空的记录,互联网的诞生第一次标志着一种全人类生活方式和信息的改变。

广袤大洋的那一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人,正在红色浪潮中逐渐迷失,海两边的世界,异彩纷呈。

1987年9月20日这一天中国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由此拉开了中国网络时代的序歌。

25年后,中国第一条64k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此刻起,中国和世界紧密拥抱,日渐融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推出第一个WWW网站和第一套网页。

1995年,邮电部正式宣布,向国内社会开放计算机互联网接入服务。

北京的中关村南街树立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那个位置是“瀛海威”网络科教馆,瀛海威正是information highway的音译。

“坐地日行八万里,纵横时空瀛海威”。

那时上网没有宽带,叫做“拨号上网”,一台不是“猫”的“猫”向上网的人露出诡异的微笑。

网速56kbps,打开网页的时间可以吸烟、喝水、猜拳。

漆黑的苍穹中呼啸过长风,荒草折腰背后的夜幕的东方,闪耀着微光。

老旧的386电脑喘息粗重,承载者第一代网民的千禧前的记忆,告别二十世纪,中国互联网迎来新世纪第一道曙光。

海这边的古老国度,正昂起头颅,送别自己的过去。

网吧里人潮涌动,擦肩而过的人们盯着屏幕,红色警戒、CS齐飞,水木清华BBS就是当年最流行的社交方式。

在遥远的南国,深圳龙岗的活动板房内,任正非和他的“将军们”,憧憬着冲击世界级服务商的愿景。

李彦宏在筹划蓝色熊掌的搜索,马云穿着蹩脚的西装仰天长叹,远方是满眼温柔的,将身份异化为“女”,在QQ上陪人聊天的马化腾。

互联网庆典已经拉开序幕,BAT的野望辐射古老东方大地,那是属于他们的千禧年代。

那些属于下个时代的人们,还在寒风中等待垂青。

失意人又何止于他们。

那个时候上网什么都做不了,除了红警、帝国时代就是暗黑破坏神,只有极少数几个门户网站和BBS。最早的一“水木清华”还没有图形界面,屏幕上面是迷蒙的字符。

远古洪荒时代的网游鼻祖传奇、魔力宝贝悄悄露出羞涩脸颊。

1999年末的世纪之交,北京做过一个实验,叫做“互联网生存挑战”。参与者住在一间酒店里,足不出户,只靠一台联网的电脑度过72小时。一切日用品和食物都需要在网上购买。

放到现在的话,应该换成72小时断网挑战,很多人连第一天都撑不下来。

如今的我们,每一天,醒着的每时每刻,时刻保持在线。手机,电脑,微信,QQ,社交平台,到任何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是“找Wi-Fi”。

互联网早已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早已不存在“上网”、“下线”这种说法 。

现代都市人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的日子。那是最残酷的万古黑夜,仿佛文明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存在。一切如此自然。

50年实在并不是一段很长的岁月,但已足够让这个世界发生巨变。

从通宵网吧鏖战传奇爆屠龙,到为了等级拼命挂的QQ,还有那个年代的农场、贴吧、泡泡堂、冒险岛。

二十年间经常浏览的网页,现在时常访问的又有多少?

二十年间经常点开的网站,现在还活着的又有多少?

二十年见登录的游戏,现在没变成鬼服的还有多少?

网络流行起来后,闪现的OICQ,聊天室,网络文学,个人博客,开始有简单的Flash动画,出现各种各样的论坛。

也开始诞生诸如“GG”、“MM”、“冲浪”……这样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网络语言。

再然后,就是BAT的时代,淘宝,网游,移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手游,短视频。

时间像潮汐,一转眼,就是20年过去了。

无论如何,我们无比感恩互联网。

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很难像如今这样,接触到如此浩瀚的信息。

信息和知识仍然会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只能从教材、书籍、电视里,去汲取别人想让我们知道的东西。

知识分子会成为人群的极少数,大多数人仍然也许会困在自己的环境里,终其一生。

互联网第一次打破了信息的壁垒,让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机会获悉全球其他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看到更大的、闻所未闻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讲,说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毫不为过。

但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在 2018 年克拉克奖颁奖礼上面的发言:

像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在一天所有的时间里,要么盯着电脑屏幕,要么低头盯着手机,把自己的生活、时间和思考,全都交给这么一片小小的、发光的荧幕

这究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还是不小心拐进去的一条岔路?

谁能说得清?

同样悲喜无定,迷茫无助的,还有互联网的创立人之一, Leonard Kleinrock。

1969年正是他亲手发送的第一条消息Login,宣告了互联网的诞生。

但在互联网 50 周岁之际,已经白发苍苍的他的观点却是:

我们正在失去思考的能力。因为互联网成了我们思考的延伸,而不是思考本身。

通过网络信息看到外面的世界,这是目光的延伸;通过互联网进行协作,提高生产效率,这是手的延伸;使用互联网购物、工作、交互,这是脚的延伸。

但可怕的是:互联网正逐渐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或者说取代我们的大脑。

每天借由互联网获悉信息,构成对世界的看法,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观点”。不停的通过互联网搜寻答案、解决问题,让互联网的呈现结果代替思考,接受这个思考的结果。

我们不再关心自己想看什么、需要什么,而是交给自动的AI的算法帮我们决定。把自己的记忆,储存在各个APP里,在需要的时候,再分门别类地翻找、搜索、调用……

所以难以想象离开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日子,它们已不是工具,而就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把一切交给了他,他承载着记忆,思考,情感,决策,甚至,人性和未来。

有多久不曾认真读完一本书了,我们依赖于评论、引用、浓缩甚至他人的讲解?

有多久没有认真读完一篇报道了?只是打开,扫一下,觉得兴趣不大,就匆匆关掉?

有多久没整理过兴趣和关注列表了?只靠智能推送和信息流,他给予什么就看什么?

有多久没有好好思考过一个问题了?有疑惑就上网搜一搜,看看别人怎么说,然后搬过来,当成自己的观点?

这个问题的矩阵还可以列下去,永无止境。

大量的成品的模式化信息,会让我们坐立不安,难以深入长时间思考问题,需要不断新鲜刺激。

网络的资讯本应用于信息瞬连和公共知识普及,但却逐渐异化成大脑的替代品。

快速的响应和环境变化,会导致我们趋向于“扁平化决策”。就是选择那些更容易有短期反馈的选项,更莽撞地做出决策,排斥深思熟虑。

外界的即时反馈和奖励,又会让我们的“奖赏系统”产生依赖性,对这些大起大落的奖赏成瘾,从而更容易感到失落感、空虚感……

正如50年前的人无法想象互联网,我们也无法想象未来的科技。

而人性又是亘古不变的。

结语

面对一种全新的事物,永远需要有人去拉一下缰绳,去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当然,我们不能对技术的发展持悲观看法。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问题,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太过依赖现代社会的“便利”,乃至于自我抛弃了思考的权利?

最后,还是感慨一下,互联网诞生才50年,就已经使文明和全球发生了巨变。

非常好奇,也充满期待:再过50年,当互联网百年诞辰的时候,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所以,不妨一起做个约定:好好生活,保护身体,再活50年。

等到2074年,再一起看看那个全新的时代。

也许那个时候,我在写文章,不用打字,甚至不用智能语音识别,可能只用在大脑里想一遍,AI就帮我瞬间完成,甚至是还能自动优化。

所以未来有无限可能。

0 阅读:11

一坨杠精

简介: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