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正的哲学智慧,在于独善其身。

青苗谈情感 2024-04-02 16:09:00

哲学的本质是一种思辨性和理性的探索活动,旨在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问题,以求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哲学是人类对现存世界的思考与探索,让人们在感性的世界变得更加理性。同时,通过理性的思维和思想,人与宇宙和世界相遇相融,让人的心灵变得神圣。

哲学在人们的生命中有两点作用:一是展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二是丰富人们的内在心灵。哲学能让我们处于安静的状态,享受充实而幸福的生活,追求真善美。

众人眼里的哲学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我的思维细胞里还有个大大的宇宙观。

在我的思维界里看世界,人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看世界的常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听和看仅仅是我们了解大千世界的两个基本工具。

并不能完全概括和证明出事物的全部,甚至这背后所隐藏着的一些真相,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有所了解,但我尽量不让自己用狭隘和偏激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比如常常听到人们之间谈论的一些事情,你是否相信什么什么的时候,在我看来,好多事情并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

其实哲学并不虚无,它是实实在在的。被人认定为虚无的人一定是没有缘分和存有偏见的。在我看来,哲学高于四纬思维,四维思维高于科学,科学是伪科学,科学对抗玄学,玄学高于哲学,顶级的却是感觉。

对于哲学之前我“青苗随笔”小编写过一段话:童年我是唯心主义,大家也是唯心主义。少年我还是唯心主义,大家开始了唯物主义。

成年我依旧是唯心主义,大家逐渐成了无心游身主义。后来我发现唯心主义本身就是唯物主义。感觉不可说,道也不可说,但背后都有渊源。

感觉是人通过声、光、色、形、意的综合反应。很多时候看远大于听,看等同于对方告知了你一些事情,这个看比对方亲自告知你还确切。

这五个方面不单单是声光色形意的本身,这里面是有背后的思维存在的,比如声,光,色,形,意。好像人类都会,也都能做到,其实远远不够。声音人类能够听到的很有限。

如果什么都能听见,夏天半年还能睡着么,周围各种昆虫和远处的汽车马达一定会让人疯掉不是人。 再说声音有时候是可以看见的,只是我们人类不可以,你能说声波没有形态么?

就像无线网,它一定是有颜色和形态的。光,有七彩,真的如此么?色又能有多少?皮皮虾看色多了去了?在皮皮虾的世界观中,人类一定是色盲。形,也是种思考力,纬度不同而已。

意,是所有几项的综合体。但人类不是控制意识,而是意识控制人类,大千世界无穷无尽,人类的探索很有限,九牛一毛。它是一种心灵的意会,和神性的意会。

越有灵性的人越有这个感觉,敏感度很强。信不信由人的感知度决定,心诚则灵,什么是诚?诚是不求的一种状态,原本你就有这个缘分的因子而已。

但凡能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谦虚圆滑灵活应变之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接受他人意见的人,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多如星子。

但为人的圆绝对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方是做事之本,圆是为人之道,懂得方圆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

为人处世,指的是一个人“为人”和“处世”的总和,看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心态和方法。对于职场人来说,为人处世是一种需要修炼的能力,做的好了往往会事半功倍,令人欣赏。于是很多人研究职场厚黑学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做好这三件小事,就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智慧。

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拿出趾高气昂的态度。无论他是腰缠万贯、还是学富五车,他们对待人的态度永远是平等的。

任何时候,不要指手画脚。职场多年,无论哪里都有“口嗨狗”,这类人无论你做什么他都有意见,都想要多说几句。

他们往往最喜欢的就是在你做错的时候站在高处来指责你,为的就是提现他自己有多优秀。除此之外的,就纯粹是管不住嘴,想要评价别人的生活。

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人,最强大的能力就是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该闭嘴的时候坚决不说,知道给予别人尊重。

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并不是事事都退在后面,而是不招摇,在姿态、行为、处事、说话等方面保持低调,实实在在做人;高调做事,绝不是含糊马虎,而是秉承认真与诚恳的态度。

高标准、高目标、高志向,积极稳妥做事。我国古代有一句话“讷于言,敏于行”,是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最直观的描述,是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

哲学关注人类的存在和本质。它探讨人类的意识、思维、自我意识等心灵现象,以及人类与世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哲学试图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探索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其次,哲学探讨知识和真理的本质。它研究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探讨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标准和方法论的基础。哲学试图理解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局限性,以及知识与信仰、经验与理性的关系。

再次,哲学关注价值和道德的问题。它探讨美、善、真、理等价值观念的本质和基础,以及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哲学试图理解价值的本质和意义,探索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

最后,哲学关注实践和行动的意义。它研究逻辑学和伦理学,探讨推理、论证和决策的方法和原则。哲学试图帮助人们理清思绪、分析问题、做出选择,以及理解人类行动的动机和后果。

总的来说,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辨活动,旨在探索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实践等基本问题。它是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反思,为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有如站在外太空凝视宇宙万物,希望弄清楚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是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但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相比又各有不同:中国哲学更侧重陶冶自身情操以求得圣人的品格,而西方哲学着重对宇宙万物的研究,因此从一开始就与科学和神学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的那个超伦理道德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在这里,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所谓“修身养性”。

西方哲学则是发乎神学与宗教,而一旦某些事物为科学所证明,则从神学中剥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确切的知识属于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

而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神学(或宗教)带来的是一种神或上帝对宇宙的主观武断的信念。哲学则是在神学(或宗教)发展过程中不断剥离科学的事物、进而维护宗教或神学体系的努力。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使得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本质的不同。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价值。尽管在西方人看来,儒家俨然是一种宗教。

但事实上,儒家并不是宗教,比如,道家和道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同样,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

我们必须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人类的永恒的话题,这绝不是只有哲学家和思想家才应该去思考的,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去不断思考的,否则你的一生恍恍惚惚,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毫无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所谓的忙碌的生活,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陷入了虚假的充实之中——忙碌,甚至还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弹指一挥间,我们从年少无知变得垂垂老矣,我们也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告诉自己的子女,要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以后赚大钱,才有好的生活,他们也便没有时间去思考,恍恍惚惚,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大部分人在大学,也就是20多岁的年纪,会变得迷茫,正如今天的我一样,因为从小一切被安排的妥妥当当。

我们一直生活在最舒适的区域,一路顺风顺水,不需要去思考,在别人为我们规划的道路上安稳的走着,不过也就在这时,我们开始去思考,究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也正是此时才发现,过去的荣耀也好,屈辱也罢,都是过眼烟云,变得毫无意义,唯一有用的竟是曾经天马行空的思考,一度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思考。

未来没有人替我们去规划,或者说我们不再满足长辈安排好的道路,我们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迷茫也就随之而来,但也就在此时,我们才开始真正去审视自己的人生。

有人立志,踏入军营,做一个热血男儿,保家卫国;有人甘于寂寞,投身科研,造福人类;也有人在商界纵横,家财无数,于个人,国家,甚至人类来说。

这些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是高尚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还是轰轰烈烈的过一生,那个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盲目的跟风,这样的一辈子毫无意义 。

有人说:“我这个想法是幼稚的,进入社会以后,你就要吃饭,吃饭就要赚钱,解决生存问题已经让人身心俱疲,哪有闲时间去思考所谓的人生的意义?

只有有了钱,我才有资格去谈理想,去聊人生。”不可否认,这个说法在当今的社会,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可以立足的。

对我一个未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我不敢否认,更不能纸上谈兵。但我想,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有为人的道理,上天赋予我们思考的权利,我们自然要好好去利用。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断学习是重要的,不过我们更要不断思考,学习前人的东西,不断总结,最后要达到的是推翻前人的说法。否则我们学到头也只是一个记忆的工具,但记忆谁又能比得过电脑呢?

春秋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虽不乏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之徒,但也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人民才能自由的去思考,中国文明也就是在此时才更上一个台阶。

与之相对,西方也出现一个叫亚里士多德的人,在引导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进步仅仅是因为科学,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或许这也是王莽新朝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追逐自己的理想或者随社会大流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们在空闲的时候,好好想想,自己想做的,究竟是什么,人生短短几十年,要是活了一辈子,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那怕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

为什么说每个人最好要懂点哲学呢?因为哲学是智慧之学,在希腊文中,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在《孔氏传》中也说:“哲,智也”,所以我们学习哲学,就是在学习智慧。不过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却不一定就代表哲学。

哲学中的智慧应该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大智慧,远远超越了我们所理解的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哲学。

比如说,孔子的正名主义,墨子的功利主义,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种派别等概念,都为后世的学者所共同接受,为现代中国的哲学史奠定了一个基本框架。

后世学者评价这部书:“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足可以看出这部书的分量。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将中国的哲学史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部分。

子学时代主要讲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包含了儒家、阴阳家、名家等哲学文化,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言论的大解放时代,也是哲学的大争鸣、大辩论的时期。

今天我“青苗随笔”就和大家聊聊国学精典,当然,既然是国学精典,我们不得不说中庸,因为,中庸在我“青苗随笔”小编心里,是一种永不过时且至高的做人德行和智慧,更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

就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庸是国人最为推崇的,但中国人是最懂何为中庸的,如果国人哪怕明白一点中庸的道理,中国的问题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复杂。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既不偏向极端、过激或不足,又不过于保守、僵化或片面的处事之道。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是指在实践中达到平衡和协调,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处事原则,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庸之道强调不要过激或不足,而是要恰到好处地把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包括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等。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平衡和协调,它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保持适度,避免极端和片面,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竞争激烈、利益交织的现代社会,过激或不足的处事方式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相反,中庸之道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事方式,它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保持适度,避免极端和片面,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弘扬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易经说,为人处世要“括囊无咎,含章可贞,履霜坚冰,从王有终”。这四句话包含了人一生都可以借鉴的四个做人的道理:谨言慎行,含藏不露,顺应天道和高瞻远瞩。

“括囊无咎”说的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像扎口袋(“括囊”)一样把自己收敛起来,不说话,不显露,才不会有灾祸,虽得不到什么荣誉,但也可求得平安。这就是说人要时刻谨记谨言慎行。

管理好自己行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做,不要图一时口舌之快,不要冲动行事。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总是容易说错话,做错事。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

“含章可贞”说的是:要善于含藏自己的风采,才不会招来灾祸。平时要含藏不露,等待时机再崭露头角。也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年轻人最忌锋芒毕露。

有冲劲是好的,但是不要时刻显露自己的棱角。做人不要总特立独行格格不入,为人要圆润,温和,谦虚。做事情的时候要认真果敢有干劲。厚积而薄发!

“履霜坚冰”说的是:鞋踏在初霜上,就应想到坚冰即将来临。也就是见微知著,指顺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无误。

即顺应天道的发展才能得助,顺势而为的人才更能成功。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通用法则都是“适者生存”。只有遵循着规律的发展,把握良机才能事半功倍。

“从王有终”说的是:做事要跟从王者,要像王者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即高瞻远瞩。跟从王者做事即使没有大的成就也能善始善终。

人要格局大些,多从大局观出发,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总是惦记蝇头小利的人往往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人要胸怀宽广,有容乃大。

做人过于计较就会失去朋友,最后只剩孤家寡人,陷入困境也无人来帮。做事太过于计较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你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坚持原则是对的,但是要懂得变通,懂得分清主次。

主要的重要的坚持原则,次要的就适当变通。包容和求同存异才是合作共事之道。括囊无咎,含章可贞,履霜坚冰,从王有终”。愿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一个普通人从青年到中年的过程里,逐渐开始为社会考虑更多。

在为社会与国家或集体分担责任的同时,满足于被社会和他人需要的荣耀感,收获一种自我被肯定之后的成就感。

在这种情感情绪的刺激和驱使之下,一个人的人格才会逐渐丰满起来,边界才会清晰有力起来。

而道德修为也将逐日得到提升——最简单的例子就不再简单陷入个人的一己得失中,人生进入大境界。

穷则独善其身的自我修炼,独善其身是指,如果做不上官,那么就好好修养自身,同时保持住个人的节操。

这个成语的寓意在于:哪怕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被干扰,并始终坚持自身的美好品德。同时还比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的私人主义处世哲学。

独善其身,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修为。正如孟子所说的“人人皆可尧舜”一样,人人都可能具备圣人的境界。

但不同的就是,独,强调的是一种个个性化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内在性的人格成就过程。

如果不放弃儒家兼济天下的志向,那么吸收了佛教心性觉悟、道家无为无我的人生态度之后,这份“独”,就变得有了故事性。

如果兼济天下始终是一个人的目标和终极追求,那么独善则是兼济天下的志向受挫之后的一种自我修炼,以求得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可以说,独善其身这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多半都是建立在外向受挫、功名未达之后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完善,且更多的是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善。

它既是对现实的某种妥协,又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冷静思考后,理智上的暂时退让。

人生真正的哲学智慧,在于独善其身。就实现人生价值而言,兼济天下中的“兼济”是一种理想尺度,而独善则是现实尺度、个人尺度和工具尺度。

当个体修为想要显现为具体建功立业,那么主体内在潜在的品格就成就为一种非常现实的工具和彰显手段。

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包括着“达人”、“立己”、“达己”的内核,兼济天下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独善其身也才具有了真正深厚的底蕴和内涵,而不仅仅是受挫之后的退回反省,更不是沽名钓誉者宣之于口,以此作为终南捷径的渠道路径。

纵观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历来都是通过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寻求整个社会的稳定,并且在此调整过程中还倡导人的内省,强调从中去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说,独善其身的过程,其实就是重现精神追求的过程。儒家思想中,非常看重君子对社会的影响与改造作用,在价值观上服从于社会本位主义。

儒家倡导的是,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经地义的,君子文人等阶层对于解决现实困惑和社会困顿有着推脱不掉的责任。

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儒家哲学始终蕴含着平治天下的勃勃硬气和生机,始终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方面人格的尊严规定了君子不能降志辱身,另一方面,兼济天下的雄性壮志又要求君子必须有一股源自内在的魄力。

因此自古文人境遇不外乎两种,上接庙堂之高辅政,下遁江湖隐居,无一不体现出人生态度,处世哲学。而这其中,独善其身,一直都是中国文人们最青睐的处世智慧。

共勉!

作者:青苗

0 阅读:0

青苗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