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为何能让周培公临终举荐?
又为何能让康熙皇帝宁愿烧掉先皇朱批,也要推上“福建总督”的位置?
这段文字就会告诉你答案,这是姚启圣调任福建以后的首次全省会议,他将自己的“毒”展现地淋漓尽致,更将工作“贯彻落实”的技巧来了一次经典教学。
如何保证政令畅通?
如何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如何保证自己的指示能够不打折扣的贯彻落实?
来,开始上课,为做好一个领导打下坚实基础:
福建这天还是这么热啊。
会议开始,领导总会有那么一两句温和的打嚓,这是缓和会议气氛的必须,更是拉近和下属之间关系的必须。
话锋一转,姚启圣没给任何人寒暄的机会,直接切入正题:
列位,现在本督宣布第一道政令,这就是当本督说话的时候,你们都得抬起头来看着本督,让本督看见你们,这就对了,上下级之间呢,就得眼对着眼,人盯着人,眼为心声,才会说话。
让下属们看着自己的眼,是让大家知道谁在说话,谁拥有说话的权力,谁才是一把手。
规定下属的动作乃至表情,就是维护自身权威最为明确的表现,因为姚启圣接下来要宣布政令了,而且一条比一条狠。
今天全省的府道县镇各级官吏都来了,全省的提督将军标统千总也都来了,本督第二道政令是从即日起,福建境内沿海全线封海,所有的渔船、货船、摆渡舟、水师战船,一律上岸封存,寸板不得下海,违者以资敌论处。
清朝时期的“总督”,虽然更侧重于军事方面的管理,但从级别和地位上说,“总督”就是一省乃至数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拥有最高管理权。
强调全省文武百官全都到齐,是为了说明政令的辐射范围,全省上下,必须一体遵守。
要想确保一项制度的顺利推行,就必须搭配以有效的奖惩制度,可在姚启圣这里,没有奖励制度,只有惩治制度,“违者以资敌论处” 基本相当于宣布了死刑。
本督第三道政令是,福建沿海的所有居民一律内迁,沿海三十里内只驻兵勇,不得住百姓,违者以通敌论处。
“迁界禁海”的意义在于围困台湾诸岛,既然是“围困”,那就要保证台湾无法从大陆弄走半点物资,可施琅的水师除了会袭击海上的船只,还会深入内陆,抢夺物资,所以,光有“片板不下海”的禁令还不行,还要保证沿海内陆的干净彻底,两者合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界禁海”。
这条政令的惩治办法是“违者以通敌论处”,较之“资敌”更为严重。
好了,明确了“迁界禁海”的政令后,姚启圣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确保这条政令能够顺利开展、按时完成。
这就需要划分责任范围,明确时间节点,来看看姚启圣如何将压力全都推给下面:
本督第四道政令是,在所有的迁界禁海地域,全部划分责任区,各级文武官员分头包纳,眼对眼,人盯人,一级盯一级,互保连坐,九十天内不能完成的就地免职,超过一百天,立即发配漠河充军,终生不得赦免。
施行最为有效的责任制,将具体工作细化,分摊给各级官员并配以明确的监督制度。
规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并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确定相应处罚措施:
九十天不能完成,就地免职,一百天不能完成,发配充军,不得赦免。
如此严苛的规定,对于这些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官员们而言,极具威慑,可姚启圣毕竟是初来乍到,就算身居“总督”要职,要如何才能确保大家都能乖乖听话呢?
别担心,人家背后站着康熙皇帝,手里握有生杀大权:
列位,皇上已授权本督,斩三品以下命官不必请旨,含三品。
一省官员,除了相当于省委书记的巡抚和省长的布政使属于二品官衔,自按察使以下 几乎全都是三品以下官衔,再加上姚启圣这句“含三品”,就连能入常委的按察使都未能幸免,权力不可谓不大,威慑力不可谓不大。
本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姚启圣要想真正做到“一秉大公”,还要强调自己在这项工作中的主要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
本督的第五道政令是,如果福建在一百天内不能完成迁界禁海,则罪在本督,到了一百零一天,本督一不罢官二不充军,而是直接砍本督的头,当然了,本督在临死之前,也会拉足了垫背的。
意思很明确了,工作完不成,我的处罚更重,直接砍头,但在我被砍头之前,谁也别想活。
一项工作的开展,如果牵扯到前途命运,没人会不在乎,如果再牵扯到法律责任,更是没人不在乎,如果再牵扯到身家性命,你放心,每个人都会勇于担当,奋勇向前。
好了,工作安排完毕,姚启圣开始打响信号枪宣布开始了:
今天就是第一天,列位扔下轿子,打马回府,速速办差去吧。
除了福建本省的“迁界禁海”,姚启圣还以“平台总督”的身份向邻近省份发出了知照:
知照广东浙江两省赴台,令他们也将沿海居民内迁,仿福建例,一律实行迁界禁海,否则,我就把台湾海贼从福建赶到他们那儿去,我是平台总督嘛,我已经上折子给皇上了,你放心,朝廷必准,福建禁海之前,咱们听朝廷的,福建禁海之后,朝廷就得听听咱们的。
姚启圣的办法固然没错,要想彻底围困台湾,就必须保证东南沿海全面彻底地施行“迁界禁海”,仅仅福建一省断然不行,只是,姚启圣只在乎围困台湾这一个目的,全然没有顾忌其他方面的影响。
随着“迁界禁海”政令的发布,被康熙皇帝严令三年筹措三千万军饷的“漕运总督”魏东亭,首先尝到了负面影响,因为“禁海”预示着海上贸易的全面禁止,“迁界”又会大幅影响沿海府县的正常税收,要知道东南沿海可是大清的粮仓、钱库。
所以,以魏东亭为首的东南沿海督抚们纷纷上折,纷纷亮明对“迁界禁海”的反对态度,甚至直接弹劾姚启圣。
奏折来到朝廷,尤其是魏东亭对筹措军饷的担忧,让康熙皇帝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康熙:姚启圣怎么说?
索额图:姚启圣估计,迁界禁海必须坚持两年以上的时间,方能大见成效,他要求朝廷力排众议,坚韧不拔,坚持到底。
明珠:此外姚启圣要求朝廷彻底免除福建沿海十三县的赋税,为期两年。
对于姚启圣而言,他的任务就是“平台” 顾不上那么多,在“迁界禁海”的基础上,姚启圣还要保证福建沿海的百姓能够活下去,否则纵然“平台”也会失去意义。
在姚启圣看来,艰苦两年是为了彻底消除台湾的威胁,进而保证朝廷的大战略顺利推进,所以姚启圣建议朝廷坚持住,建议康熙一定要力排众议,支持自己。
正所谓“疑人不用” 康熙皇帝清楚,要想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在强大的水师组建成立之前,“迁界禁海”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否则台湾问题不解决,噶尔丹和沙俄就会永远威胁着整个大清。
只是康熙皇帝虽然不会动摇,但也必须给东南沿海的各位督抚,尤其是魏东亭一个完美的交代。
康熙皇帝想了一个绝佳办法——转移压力:
朕知道迁界禁海难,但没料到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这么着,将魏东亭此奏,还有沿海各省督抚们弹劾姚启圣的折子,用六百里快马送到福建,让姚启圣好好看一看。
啥意思呢?
让姚启圣明确朝廷面临的压力,更让姚启圣清楚自己面临的巨大危险,如果不能尽快完成“平台”目的,朝廷乃至康熙皇帝都保不住姚启圣。
如此操作对于姚启圣而言,既有压力威胁,更有支持鼓励,姚启圣必定不敢懈怠。
明珠:皇上可有给姚启圣的旨意?
索额图:皇上什么也不说,这就是旨。
这就是旨,这就是康熙皇帝给东南沿海各位督抚的交代,你们的不满朝廷知道了,朝廷的态度包括朕本人的态度,你们猜!
你说朝廷包庇姚启圣?
朕已经给了压力巨大的压力!
姚启圣埋怨朝廷说话不算话?
没能大力支持自己?
朕可什么都没说,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于是压力全都集中到了姚启圣的身上,为了让“迁界禁海”的时间尽可能缩短,也就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劝降施琅的身上,施琅一旦到位,台湾就会立马平复。
姚启圣“毒” ,康熙皇帝“精”,这两位爷组合在一起,东南沿海的问题焉能不平?
所以,诸君,这是电视剧?
这分明就是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