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春节熊向晖独自在家,三只鸡“服毒自尽”,全家人哭笑不得

元元阅览过去 2024-11-20 13:44:5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一枝凤梨前言

熊向晖作为一位传奇特工,他的事迹多在隐秘战线上默默铸就,在私底下,他也是一位颇具趣味的普通人。他的女儿熊蕾曾写下《有趣的老爹》一文,详细记述了他生活中的轻松一面,在1970年春节期间,家中仅有他一人,一个看似简单的家务任务——照顾三只鸡,让家中三只鸡发生了意外,熊向晖是如何不慎让鸡“服毒自尽”的呢?

在1947年的夏天,熊向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前往美国深造,他的离去是在计划与谨慎中进行的,在了解到国民党对内部背叛者的无情打击后。当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在9月被曝光,胡宗南只能愤怒地停止了他的生活费和学费支持,因为他已经无法跨越海洋对熊向晖进行更直接的报复。

熊向晖一直担心胡宗南可能会报复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妻子谌筱华,她一直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和同谋。直至1949年熊向晖获得硕士学位,胡宗南除了切断经济支持外,并未采取其他措施,这种异常的克制让熊向晖困惑不解,疑惑胡宗南是否真的放弃了追究。

1949年7月,熊向晖通过香港返回北京,与蒋南翔一同被周总理亲自接见,周总理的热情欢迎让他倍感亲切,他高兴地说:“经历了这么多风雨,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在与周总理的深入交谈中,熊向晖终于了解到胡宗南为何没有对他及其家人采取更激烈的行动。

周总理深谙敌情,他分析指出,胡宗南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其军事行动频频受挫主要归因于熊向晖的情报工作。如果蒋介石知晓熊向晖的双重身份,胡宗南的地位必将不保。胡宗南为了保全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选择了隐瞒这一切,这也是他没有对熊向晖采取更极端行动的原因。

听完周总理的分析,熊向晖感到一种释然,他对周总理的深刻洞察和对胡宗南的精准评估表示赞叹:“与胡宗南相处了十多年,我对他的了解还不如周总理深。”多年后,沈醉在其著作《军统内幕》中证实了周总理的判断。沈醉揭露,胡宗南在事情曝光初期便寻求帮助,请求压下熊向晖的事情,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周总理于11月6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举办的宴会上,他高兴地引见熊向晖给与会的多位政治人物,当周总理提到熊向晖的归来时,他笑着说:“熊兄弟,你终于回来了。”然后更正道:“他不是起义,他是归来。

熊向晖曾身处隐秘战线的老兵,在新中国成立后本应享受宁静岁月,发现家中琐事比特工生涯时的危机还要纷繁复杂。常以幽默的方式调侃这些家庭琐事,熊向晖真正的快乐却是与家人共度时光。

在熊蕾的初中年代,她的父母计划了一次寒假南方疗养之旅,并决定带上她一同前往,以便让她体验不同的地域风情。尽管旅途中的新奇景致吸引了熊蕾,使她陶醉在南国的美景之中,让她忘记了学校布置的两篇读后感的任务。

心怀不安,熊蕾向父母坦白了未能完成作业的情况,熊向晖对此的反应出人意料,他并没有责怪女儿,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既然你现在补写读后感已不现实,不如尝试将此行的所见所感编写成游记,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吗?”

这个建议大胆且具有创造性,熊蕾最终还是未能鼓起勇气实践父亲的提议,但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影响了她的一些人生决策,比如在美国留学期间,她曾以仅400美元进行了一次穷游探险,体验了真正的美国生活。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熊向晖担任了新闻办公厅主任,这是他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次重要亮相。他的任务是管理会议的新闻和媒体关系,他以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处理方式,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责任,确保了会议新闻的顺利发布和国际形象的正面展示。

至于对熊向晖的记忆,熊蕾总结说他在生活上显得有些无能,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任何家务,一个显著的例子发生在妇女节那天,当熊蕾和母亲外出庆祝,留熊向晖一个人在家时。母亲临走前还详细地解释了如何使用厨房设备来加热食物。

当母女俩在下午返回家中时,却发现熊向晖没能按照指示保持炉火的持续燃烧,家中的饭菜仍然冰凉。最终,熊向晖不得不求助于邻居家,以解决午餐问题。在事业上成就非凡,熊向晖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却显得笨手笨脚,常常需要家人的帮助和照顾。

1970年冬,当南京的亲戚突然生病,妻子与儿子急忙前去照看,家中仅剩熊向晖一人负责。在这个春节来临之前,妻子再三嘱咐熊向晖要好好照看家中的三只母鸡,它们是全家人期待已久的年夜饭主菜。在那个时代,日常生活已无大碍,荤腥仍旧是难得一见的奢侈,熊向晖作为一名党员,虽然生活简朴,但对于这种传统的节日庆祝仍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这三只鸡几乎代表了一年一度的盛宴,全家的期望都寄托在这顿大餐上,熊向晖深知这背后的意义,坚定地向妻子保证:“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尽管退役后的生活看似平静,熊向晖对家务事的处理却总显得笨拙而不得要领,春节前夕的家,本该是欢声笑语的温馨场景,但对于从未涉足厨房的熊向晖来说,单是喂鸡这一看似简单的任务,就变成了一场挑战。

熊向晖在家中独自负责照看即将用于春节庆祝的三只肥鸡,他的儿子再次强调了鸡的喂食事宜,指向一旁的袋子说:“爸,米都在这儿,定时给它们喂就好。”带着信任的眼神,他随后匆匆返回了工作岗位。

当儿子满心欢喜地回家准备享受年夜饭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三只鸡无一例外地倒在地上,嘴角泛着白沫,显然是中毒死亡。熊向晖的女儿熊蕾也赶回家中,一家人围绕着鸡舍开始仔细察看,他们的目光锁定在了墙角意外倾倒的一瓶敌敌畏上。原来,在熊向晖负责喂食的这几天里,他虽然没有忘记按时投喂米粒,却从未想到鸡也需要饮水。长时间的干渴驱使这些本应欢庆新春的鸡群,将地上的农药误作了水源,结果不幸地走向了集体自尽的悲剧。

1971年中美关系的逐步改善,熊向晖作为周总理的重要助理,参与了许多关键的中美外交活动,他的工作不只局限于日常事务的处理,在高层战略沟通中发挥作用,帮助双方建立了信任和对话的桥梁。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准备接待工作的过程中,美方请求通过卫星电视转播访问的全程,面对这一局面,熊向晖没有盲目答应,迅速向周总理汇报情况,寻求指导。在周总理的指导和国际合作的精神指导下,中国最终通过租借美国卫星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尼克松访华活动的全球直播,这满足了美方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智慧和策略。

进入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熊向晖虽已年近六旬,仍展现出极高的职业热情和能力。他继续在外交部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外交渠道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他的工作是职责的履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贡献,他的经验和智慧为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稳定和增长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熊向晖原名熊汇荃,在加入我党秘密活动之前被重新命名的,新名“向晖”象征着坚守光明,在黑暗之中也要怀抱光明的信念,这是我党在抗战时期对抗敌人的精神所在。

熊向晖在建国后投身于外交事务,成为新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人物,他参与了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历史性访华会谈,还担任了中国在联合国大会的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风貌和立场。

时间进入80年代,熊向晖被任命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书记,熊向晖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积极变化和扩展,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发展。熊向晖的一生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他在国内政治和军事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国际舞台上也为中国的声音增添了分量。直到2005年,熊向晖在享年86岁时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任何困难面前,熊向晖都以卓越的判断力和执行力,确保每一次任务的成功,他的职业生涯是对未来外交官和政策制定者的一种启示——教导他们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以智慧和勇气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熊向晖的一生是一本活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找到定位,将个人的力量转化为国家的力量,他的传奇将一直鼓舞着后来的人,给我们的人生旅程添上一道持久而明亮的光芒。

0 阅读:53
元元阅览过去

元元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