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期管理,适时晒田控无效,促根壮秆防倒伏
在广袤的田野间,随着春日的暖阳和细雨的滋润,水稻迎来了它生长的关键时期——分蘖期。这一阶段,对于确保水稻的稳产与高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分蘖期的管理,尤其是晒田这一环节,更是重中之重。
水稻分蘖,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从主茎基部节上产生的分枝。这一过程对于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农业专家的研究,分蘖期管理得当,每亩水稻的有效分蘖数可增加 15% - 20%,而有效分蘖数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穗数和更高的产量潜力。
在传统的水稻种植中,很多农户对分蘖期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他们往往过度注重氮肥的施用,希望通过增加氮肥量来促进水稻的分蘖。然而,过量的氮肥不仅会导致水稻植株徒长,叶片嫩绿,抗倒伏能力下降,还会使得无效分蘖大量增加,真正能够结实的有效分蘖却不多。
比如,在某农业试验田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常规施肥管理的稻田,每亩有效分蘖数约为 12 - 13 万,而氮肥过量施用的稻田,虽然总的分蘖数较多,但有效分蘖数却仅为 10 - 11 万,无效分蘖占比达到了 20%以上。最终,常规施肥管理的稻田产量比氮肥过量施用的稻田高出约 15%。
为了实现水稻分蘖期的科学管理,我们不得不提到“晒田”这一传统而又至关重要的农艺措施。适度晒田,可以改变水稻根系的生长环境,促使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提高根系的活力和吸收能力。据科研数据显示,适度晒田后的水稻根系,其根长可以增加 30% - 40%,根直径增加 10% - 15%,根系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效率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那么,该如何进行适时、适度的晒田呢?
晒田的时间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当水稻分蘖达到计划穗数的 80% - 90%时,即可开始晒田。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杂交籼稻为例,通常在水稻移栽后的 30 - 35 天左右,进入分蘖高峰期末期,这时就要密切关注稻田的生长情况,准备晒田。
晒田的程度也有讲究。适度晒田,是指稻田表土出现轻微的龟裂,脚踏上去有轻微的脚印但不沾泥。如果晒田程度不到位,达不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生长的效果;而晒田过度,则容易导致水稻缺水、受旱,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农业专家们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得出,当稻田水分降至田间持水量的 50% - 60%时,为最佳的晒田程度。
在晒田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天气状况、土壤类型和稻田肥力等因素。比如,在高温干旱的季节,晒田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避免水稻过度失水;而在土壤肥力较高、水稻生长旺盛的稻田,晒田的程度可以适当加重。
除了土壤和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在分蘖期同样不容忽视。水稻分蘖期是病虫害容易发生的阶段,常见的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等,常见的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据农业部门监测,若不及时防治,纹枯病的发病率可达 30% - 50%,稻瘟病的病情指数可高达 20 - 30。因此,农户在分蘖期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当晒田结束后,及时进行复水灌溉。此时,水稻根系较为发达,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为后续的孕穗、抽穗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晒田复水后,稻田要保持浅水层,促进水稻的分蘖成穗。
在水稻分蘖期的管理中,适时晒田只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还需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加强养分供应、病虫害防治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稻在分蘖期健康生长,为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水稻分蘖期的管理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充分了解水稻的生长规律,科学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才能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让我们在田间地头,用心呵护每一株稻苗,期待着秋日的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