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关系有变?朝鲜的两个举动,释放的信号不简单

羽昕 2025-02-20 17:49:49

一张充满对比的外交版图悄然在朝鲜半岛浮现。

新年伊始,朝鲜最高领导人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的新年贺信引发全球关注。

这封信不仅以“朝鲜武装力量全体官兵”的名义传递祝福,还直接将2025年称为“21世纪战胜元年”,措辞之强烈实属罕见。

与此同时,朝鲜官方媒体朝中社迅速撤下原本用于纪念中朝建交75周年的“朝中友好年”宣传页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特别突出的“朝俄友好的新栏目”。

这些信号的相继释放引发了区域内的不安情绪。

美韩外交人士迅速捕捉到这一动向,认为这是朝鲜在调整其传统外交格局的明确信号。

韩国媒体更是把“中朝关系生变”的话题炒得沸沸扬扬:朝鲜是否已经转向俄罗斯而疏远中国?

朝鲜新年贺信背后的硝烟

2025年伊始,一封来自朝鲜的特殊新年贺信让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在这片紧张的半岛上。

1月1日,朝鲜最高领导人亲自致信俄罗斯总统普京,内容与以往的外交辞令大相径庭。

这一次,朝鲜不仅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致意,还特别以“朝鲜武装力量全体官兵”的名义,表达对俄罗斯政府和军民的祝福。

更引人注目的是,信中朝鲜直接表态称,朝俄双方将在新一年全面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并形容2025年是一场“全球胜利”的开端,甚至称其为“21世纪战胜元年”。

这种大胆的用词很快被外界解读为对其美日韩敌对阵营的强硬回应,同时也预示着朝俄在军事合作上的进一步升级。

韩国《东亚日报》随即评论,这封贺信已超出寻常的新年外交性质,更多是朝鲜对外发出的政治和军事信号。

新年贺信刚发出的几天后,有细心的观察者注意到,朝鲜官方媒体朝中社悄然进行了网页调整,一个原本用于纪念2024年中朝建交75周年的专题页面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专栏——“朝俄友好关系”。

该栏目显然更强调朝俄关系的密切和重要性,与此前朝鲜在多场外交场合频频提及“传统中朝友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韩国相关智库迅速对此进行分析,并将此归结为中朝关系“降温”的迹象。

《韩国中央日报》指出,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网页调整,而是朝鲜向外界释放的一个信号:它希望借助与俄罗斯的新型伙伴关系,进一步步入新的战略层次。

与此同时,美韩情报人员还强调,这种变化可能与朝鲜对中国态度的逐渐警惕有关。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朝鲜核试验的表态越来越趋于审慎,这让朝鲜对中朝关系的未来走向存有更多不确定性。

朝鲜士兵现身俄罗斯战场

如果说那封新年贺信已经让外界感受到了朝俄日益紧密的关系,那发生在俄乌战场上的现实则更加具象化地证明了这种联合的深度。

早在2024年末,韩国国家情报院便通过多个渠道披露,有大量朝鲜籍士兵抵达俄罗斯,并被编入后方和一线的不同部队中执行任务。

这些士兵主要来自朝鲜的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其中包括许多接受过严格训练、擅长执行高风险渗透作战的精锐部队。

到2025年初,朝鲜派遣到俄乌战场的军人数目已被估计超过1.1万人,这无疑是朝俄军事合作史上最实质性的表现之一。

据报道,库尔斯克地区是朝鲜士兵活动的重点区域,他们在这里须完成极为艰险的任务,涉及雷区突击、敌后侦查以及阻击战等。

乌克兰方面曾记录了一次战斗情节,在一次惨烈的雷区突击作战中,约300余名乌克兰士兵被朝鲜军队的快速反突击瓦解,显现出其训练有素的特点。

然而,这种高强度作战也让朝鲜士兵开始面临难以忽视的技术差距。

当美制无人机、远程精准火炮以及电子战装备大量投入战场后,朝鲜士兵以传统战术为主的作战方式逐渐暴露出了短板。

除了人员上的直接参与,朝鲜在物资补给上对俄罗斯战场的支援力度也被进一步揭示。

情报显示,目前俄军所消耗的常规火炮弹药中,约有60%来自于朝鲜的紧急供应。

此外,朝鲜向俄罗斯运送的弹道导弹,也占到了俄军现阶段导弹库存的三分之一。

据保守统计,截至2025年1月,已有超过千余名朝鲜士兵死伤。

劳动党的新战略

朝鲜的外交转向并非突然之举,而是长期酝酿后的一次集中体现。

2024年12月,朝鲜劳动党召开了极为重要的八届十一中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明确且强硬——应对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压力,通过强化军事实力和外交警告应对外部威胁。

在本次会议中,劳动党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最强硬的应对美国战略”,明确点名美日韩三方结盟为“侵略性核军事集团”,并将这三个国家定义为侵害朝鲜安全的主要对手。

在朝鲜官方的宣传用语中,这一集团被描述为“压制半岛和平的罪魁祸首”,而韩国则被毫不掩饰地斥为“美国霸权的前哨基地”,认为其在美日韩军事合作中的角色是为美国全球战术服务。

会议结束后,朝鲜立即付诸行动,通过实际步骤和语言调门传递出强烈的对抗姿态。

在2024年纪念朝鲜战争停战71周年的大型活动中,朝鲜选择邀请了俄罗斯、古巴、伊朗等被其视为“朋友”的国家大使参加活动,而中国大使却不在名单之列。

韩国和美国媒体立即将这一“排除”视为中朝关系遭遇重大挫折的标志。

韩媒《中央日报》报道称,朝鲜此次选择明显偏向俄罗斯和其它“反美国家”阵营,却刻意忽略了与中国的传统友谊,意味着其外交策略正在向更趋单边的方向改变。

外界还注意到,劳动党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表现出了一种选择性趋近中国但不全面依赖的倾向。

例如,自2024年底以来,朝鲜在对外贸易形式上虽然依然以中国为最大合作伙伴,但同时加大了对俄罗斯资源和技术的依赖比重。

有评论指出,劳动党的新战略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信号。

在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通过的一些政策细则中,提到了“以军事合作支撑外交突破”的新思路,这在随后的朝俄互动中得到了验证。

韩国的复杂应对

与朝鲜外交策略明显的强硬和倾斜相比,韩国则在相邻国家的频繁行动中显得略显被动,但其内外表现也充满细节耐人寻味。

2025年1月7日,正值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即将卸任之际,他选择紧急访问韩国首尔,并与韩国外长赵兑烈和代总统崔相穆会晤。

与此同时,韩国国内媒体也迅速跟进,从多个角度对最近的东北亚局势进行解读。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话题是中朝关系出现裂痕的可能性。

2024年12月,韩国政坛因尹锡悦政府陷入“自我政变”风波而动荡不安,很多专家认为,这些炒作与韩国转移内部矛盾焦点的需求密切相关。

尤其是尹锡悦政府内部危机四伏,外界普遍质疑其对朝政策的连贯性。

而借助朝鲜在国际上的举动制造热点话题,正是韩国政治体系一贯的外交话术策略。

韩国也不甘于完全处于被动。

有分析指出,布林肯访问首尔实则是韩国对国际压力的一次试探:通过与美国直接协调,确认华盛顿在美日韩同盟体系中的承诺力度。

特朗普在上一任期内,他以“美国优先”为宗旨,频繁削减对外政策的多边参与,用孤立主义强化美国的单边利益。这一政治主张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2025年,特朗普的回归引发了一些对于美日韩安全合作未来走向的担忧,尤其是在东北亚敏感的安全格局中,这种变化可能是决定性的。

韩国政府内部有声音担心,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削弱美日韩同盟的威慑效果,使得刚刚巩固的三国安全合作再度面临考验。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状况更加令人关注。

在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遭遇了极其持久的消耗战。据相关统计,俄罗斯在2025年的国家预算中,国防开支占比已高达30%,创下新高。

然这种巨额投入背后是国内经济的重压:通货膨胀率持续飙升,食品供应链和公共服务面临严重危机,民众对整体生活水平的下降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成为了这个格局变化中的一个关键变量。

2025年2月,中国官方宣布即将重启赴朝旅游的便利政策,这引起了外界广泛热议。

尽管在此前,朝鲜与俄罗斯的亲密接触一度让外界猜测中朝关系是否受到了冲击,但这一政策缓解了外界关于中朝关系恶化的猜疑。

这种关系形态被有经验的观察者称为“政冷经热”的模式,即尽管中朝在外交上的互动相较于历史高点有所减弱,但双方的经济与民生合作仍在继续。

随着中国边境的一些贸易点重启,中朝物资流动逐步恢复常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鲜国内因国际制裁而承受的经济压力。

韩国舆论和官方多次试探性地发表评论,称朝鲜对中国的依赖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这种不安反映到韩国政治层面,某些保守派的声音开始呼吁加强对华遏制和与美日联盟的进一步深化。

韩国智库《峨山政策研究所》的一份提交给政府的内部报告中提到,一旦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韩国有必要评估中朝关系对于半岛和平与发展的全局性影响。

对于韩国而言,中国是否会因为与朝鲜加强合作而在某些关键议题上偏向朝鲜,这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挑战。

0 阅读:1
羽昕

羽昕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碰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