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没有背叛曹操,后期能否位列三公?

蔡楚汐来了 2025-03-30 11:15:37

如果刘备决定留在曹营,未选择离去,那么在三国历史的后期,他依然会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这种假设情境下,刘备也不太可能成为位列三公的高官。首要原因是,刘备的专长在于武职,而非文职。其次,他身为汉室后裔的身份,也限制了他在这条仕途上的发展。

两人的背景差异导致了他们人生道路的不同。曹操始终处于高位,事业进展得颇为顺利。相比之下,刘备的经历就大不相同。当曹操已在官场有所建树时,刘备还在黄巾战场上拼杀,最终获得的,是一个即将被废除的低微官职。

起初,刘备与曹操之间并无交集。刘备的力量微薄,缺乏稳固的基础。因此,他前半生的经历多是寄人篱下。他依次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及曹操等人,然而始终未能找到稳固的立足之地。

随后,刘备与吕布关系破裂,刘备在交锋中不敌吕布。迫于形势,他选择前往许都寻求曹操的庇护。

那时,曹操势力正迅速壮大,时刻筹备着与袁绍交战。此时,若有人前来投靠,他自会接纳,不会推辞。特别是刘备,他率领兵马与将士加入,无疑为曹操的实力增添了重要助力。

此外,刘备拥有良好的声誉,并且是汉朝皇室的后裔。团队中拥有这样一位成员,对吸引有才能的人加入十分有利。

若能控制刘备,无疑是一大优势。但万一情况有变,刘备便会成为重大威胁。因此,程昱、郭嘉等谋士纷纷向曹操建议,指出刘备具有非凡才能,不会甘心久居人下,最好尽早采取措施。

然而,曹操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能够掌控刘备。于是,他分配给刘备兵马与粮草,并任命其为豫州牧。

多年的辗转流离,让刘备的身份变得类似一位“职业军人”,他倾向于为提供兵马和粮草者效力。面对曹操的资助,刘备行事光明磊落,不会趁机取巧。因此,在公元197年,刘备采取了行动,除掉了杨奉,为徐州、扬州地区带来了和平。

公元198年,刘备夺取了吕布的黄金,引发吕布大怒,随即对刘备发起攻击。刘备无力抵抗,只能独自逃离。幸运的是,曹操迅速前来支援,成功捕获了吕布。返回许都后,曹操赐予刘备左将军的职位,并与之共享宴席和车乘。

显然,刘备心中明了,曹操之所以对他如此礼遇,意在将其纳入麾下。毕竟,刘备麾下拥有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勇武之将,一旦刘备归顺,曹操的势力无疑会大幅增强。

刘备在曹操麾下时,生活颇为惬意。曹操给予刘备的待遇相当优渥,衣食无忧,军需物资充足。与之前颠沛流离的日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刘备觉得,这位上司待他不薄,条件也相当好,因此,他暂时没有考虑离开的念头。

然而,在曹操的阵营中,早已暗藏着一个潜在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这个危机,便是汉献帝。当曹操主动迎接汉献帝后,他采取了“掌控皇帝以号令诸侯”的策略。这样的做法,无疑引起了汉献帝的不满情绪。

随后,汉献帝与董承、王子服等人商议,计划联手除掉曹操。鉴于力量薄弱,他们决定寻求刘备的协助。刘备身为汉朝皇室后裔,对此提议没有推辞。

动手之前,曹操邀刘备共饮。曹操素来疑虑重重,即便时光流逝,对刘备的戒备之心仍未减退。此番相聚,表面上是饮酒作乐,实则意在试探。

随后的事态进展,正值官渡之战爆发前夕,发生了衣带诏事件,由此引发了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冲突。战斗中,刘备遭受重创,大败而归。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倘若刘备未曾涉足衣带诏事件,而是选择继续为曹操效力。在此情境下,最终刘备能否晋升至三公的高位呢?

成为三公之位,实属不易。首要条件是拥有良好声誉,其次需累积足够的经验与才干,最关键的一点,乃是对曹操的绝对忠诚。换言之,需让曹操对此人完全信赖。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个人的能力高低并非首要考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其是否具备忠诚之心。对于曹操而言,一个人的才华与技能,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的条件。他更看重的是,这个人是否能够对他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在曹操的眼中,忠诚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的重要标尺。因此,在曹操的用人哲学中,忠诚被摆在了首位。他并不一味追求人才的全面与卓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品德与忠诚度。这样的用人策略,使得曹操能够汇聚一批忠诚可靠的人才,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曹操开创基业之初,便屡遭他人离弃与暗算。这些经历加剧了曹操本已存在的多疑性格,促使他更加重视起忠诚这一品质。

刘备手握重权,声望显赫,且身为汉室后裔。假若他在曹营中占据要职,只需振臂一呼,倡议“复兴汉室”,势必会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届时,这股力量的归属,究竟是曹家还是刘家,便会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曹操与刘备在志向上的共鸣不可否认,然而,曹操心中始终铭记,刘备身为汉朝皇室后裔的身份。正因这一背景,曹操难以对刘备建立起完全的信赖,尤其在曹操萌生取代汉朝的念头之后。

了解清楚,身为汉室宗亲,意味着有资格成为下一任皇帝。正如历史上的汉文帝,在少帝刘弘被废黜后,从宗亲中被挑选出来,并最终被推上皇位。这种通过宗亲身份成为皇帝候选人的方式,相较于被禅位给贤君,更具正统性和说服力。

曹操心怀壮志,对于他而言,如果皇帝能够有所作为,他愿意作为一位有力的辅佐者。然而,若皇帝无能,他亦不排斥自己成为替代者的可能性。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显然是后者的情况更为贴切。

对于未来的趋势,曹操心中已有几分预见。面对此情此景,他绝不会坐视刘备势力壮大。倘若双方分属不同阵营,尚且可以相安无事;但若是同属一阵营,而意见又产生分歧,那将会十分棘手。

巧合的是,曹营中确实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确切地说,这一事件涉及的人物是昔日的荀彧。

荀彧,作为曹操的首要智囊,深受其赏识,被比作“我的张良”。自曹操开创基业之初,荀彧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他身旁。无论是迎接汉献帝入驻许都,还是在官渡之战中运筹帷幄,荀彧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荀彧与曹操的立场存在根本差异,他是汉朝的坚定支持者。在曹操起初建立基业、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荀彧愿意为其贡献才智。但随着时间推移,当曹操展现出取代汉朝的意图时,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随后,曹操被封为魏公,并获赐九锡之礼,权势显赫一时。至于荀彧,则被调往地方任职,最终心怀不满而逝世。

幸亏荀彧身为文职官员,并未掌握军权。如果荀彧有权指挥军队,曹操的军营内部恐怕会陷入动荡。

因此,即便刘备未曾对曹操不忠,想要达到三公的高位,亦是极为不易。刘备确实具备相应的条件,然而曹操对他心存疑虑,自然不会委以重任。简而言之,曹操可能会给予刘备一定的职位,但不会赋予他与之匹配的实权。

此外,曹操麾下并非仅有刘备这一位汉朝皇室后裔,尚有刘晔存在。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晔则是出自刘延一脉。不论其先祖具体为谁,二人均属汉朝皇室成员无疑。

然而,与刘备有所区别,刘晔的身份是一名智囊。他归顺曹操后,时常提出独到的计谋,帮助曹操化解难题。尽管曹操麾下智囊云集,刘晔的作用依然十分关键。

官渡之战期间,双方对峙,战事一度停滞不前。袁绍方建造高塔,用以向曹操军队发射箭矢,致使曹军士兵伤亡不断。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刘晔提出了使用霹雳车的策略,成功击败了袁绍的弓箭手部队。在后续的征伐张鲁的战役中,刘晔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此外,刘备时常宣扬“重振汉朝”,然而刘晔并未如此。刘晔表现出极高的理性,他认识到汉朝已缺乏英才,其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并未抱有复兴汉朝的念头,而是选择一位君主,致力于辅佐其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刘晔在曹营中服务三代主公,是曹操倚重的重要智囊,其地位相当显赫。然而,尽管地位崇高,他所达到的最高官职,仅限于太中大夫与大鸿胪。至于三公之位,则与他无缘。刘晔的情形尚且如此,谈及刘备,情况自然更加不言而喻。

另外,曹操对刘备的重用,或许并非真正赏识他,而可能是将他视为一位可用的助手。必须认识到,刘备在初期缺乏资金与人力,但他依然能够与吕布相抗衡。

曹操即将与袁绍交战,在此关键时刻,每一份战斗力的增强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袁绍的战败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因此,战争初期,曹操急需扩充兵力。刘备作为一位强大的自由战士,主动前来归顺,这自然使得曹操要重用他。

然而,刘备与荀彧怀有相同的志向,即扶持汉室,重振大汉王朝。荀彧身为一位智囊,却遭遇排挤,最终被迫离开权力中心,遗憾离世。假若刘备处于荀彧的位置,其命运或许也会如此。只不过,曹操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步削弱刘备的军权,以防发生叛乱。

显然,这是一种极端的假设情形。倘若刘备确实未曾背弃曹操,那便意味着刘备已放弃恢复汉室之志,转而站在了曹操一边。

在此情形下,刘备身兼左将军与豫州牧两职。即便无法晋升至三公高位,他也至少能谋取太傅一职。

总体而言,若刘备未曾背离曹操,他在曹营中本可享有显赫地位。然而,要攀升至三公的高位,却极为不易。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