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事件之后,许世友原谅了王建安,为何却始终不原谅另一位上将

凌瑶看趣事 2024-02-24 07:31:13

1935年6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由于一路转战,多次遭到国军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付出了很大的减员代价,此时仅剩下了一万多人。而四方面军却有8万之众,张国焘见状,就起了歪心思,自恃兵强马壮,不断向中央索要权力,当上红军总政委仍不满足,还妄图迫使中央红军和自己一道南下。

张国焘认为北上要打胡宗南率领的精锐中央军,难度太大。而南下的对手刘湘是四方面军的手下败将,打起来更有把握。因此他坚持要南下,毛主席见无法说服张国焘,只得率领中央红军北上。张国焘则率领四方面军主力南下,并在途中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情。南下之初,四方面军确实打了不少胜仗,但这些胜仗大都是击溃战,没能从根本上削弱川军的实力。

1935年9月下旬,刘湘集中了川军主力20多万人在百丈关和四方面军决战。经过数日的惨烈搏杀之后,四方面军战败,损失了一万多人。在南下已经成绝路的情况下,张国焘依然不愿意北上,而是把部队带到了川康一带的不毛之地,继续和刘湘对峙。不久后严冬来临,四方面军缺衣少食,伤病员也没有药物医治,生存都成了问题。

心中愤怒的许世友直接找到张国焘,质问他说:“成天呆在这个死地方,走又不走,打又不打,想干嘛?你们到底是怎么指挥的!”如果换做别人这样和张国焘说话,恐怕早就被撤职了,但许世友资历老,威望也高,张国焘拿他没有办法。在相持的数个月时间里,四方面军由于冻饿和开小差等原因出现了严重的减员,部队从百丈关决战后的7万人锐减到4万余人。

眼看再待下去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张国焘无奈之下只得北上。由于他在南下途中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情,再加上给四方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到达陕北后,张国焘就受到了批判。当时许世友正在抗大学习,不久后“批张运动”扩大化,四方面军的一些将领也受到了波及。

许世友气不过,就暗中联系了四方面军中30多个营以上干部,决定拖枪出走,打算到大巴山找老部下刘子才打游击。就在准备出走的前一天,王建安意识到不妥,向上级做了报告,许世友等人很快被关押。由于是他带的头,因此不少人建议对许世友严惩,甚至还有人建议要枪毙他。

就在许世友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他的妻子雷明珍却提出了离婚,还把亲手给许世友织的一件毛衣给剪碎了。就在许世友绝望的时刻,毛主席挽救了他,让他担任了386旅的副旅长,给陈赓当副手,不久后又把他派往胶东独当一面。因为抗大事件,许世友一度要和王建安“割袍断义”,二人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来往。

如果没有王建安的阻拦,许世友真投奔了老部下刘子才的话,还会不会有后面那样大的成就恐怕谁也不好说。但事实上刘子才的部队只有一千多人,而且在1940年的时候就失败了,他被捕后英勇牺牲。抗战胜利后,王建安和许世友都进入华野任职。济南战役打响前,毛主席亲自点将许世友出任前线攻城总指挥,还特意让王建安给他当副手。

王建安赶到前线后,许世友为他接风,二话不说先倒了三大碗酒,王建安端起来一饮而尽。之前的不快至此烟消云散,二人携手指挥,仅用八个昼夜就攻克济南并活捉了王耀武。许世友也由此原谅了王建安,但对另一位上将,他却始终不肯原谅。这位上将就是傅钟。

傅钟是四川叙永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20岁那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次年加入了共产党,这个入党时间比许多开国将帅都要早。1926年,傅钟离开巴黎,前往苏联学习军事,四年后回国。1931年,他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工作,跟随部队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来到川陕苏区后,傅钟的表现同样出色,累积战功升任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

来到陕北后,傅钟出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不久后许世友因打算拖枪出走被关押,傅钟被任命为检察长和公诉人,判处许世友一年半徒刑,后来减为一年。这件事成了许世友心中的一个疙瘩,他也因此对傅钟不满。新中国成立后,傅钟长期担任总政副主任,许世友则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二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由于工作关系,许世友和傅钟见过几次面,但却没和他说一句话,也始终不肯原谅他。不过话说回来,傅钟并没有做错什么,当时他也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但许世友性格刚烈,快意恩仇,他原谅了王建安,却不肯原谅傅钟。1985年,许世友病逝,享年80岁。四年之后,傅钟将军也因病去世,享年89岁。

16 阅读:7278

凌瑶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