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按下暂停键的人生
2019年的夏天,我在体检报告上看到“HIV阳性”四个字时,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耳边只剩下护士那句“建议尽快复查”,和胸腔里剧烈的心跳声。
我逃出医院,把报告塞进碎纸机,假装一切从未发生。此后六年,我成了最矛盾的“隐身患者”——白天在写字楼里西装革履,夜晚盯着药瓶发呆到天明;能记住客户的每个需求,却总在会议中途突然想起“我是个艾滋病人”。
恐惧的牢笼:一场自我审判我像活在两个平行世界。一个世界里,我疯狂的查阅资料知道“早治疗能活到正常寿命”,甚至看到有人通过干细胞移植奇迹康复;
另一个世界里,我反复梦见同事发现病历后的窃窃私语,梦见老家墙上被刷上“艾滋病”的红漆。
最崩溃的夜晚,我写好了遗书,却在搜索“艾滋病人自杀”时,意外点开了天同的公众号里,里面有看到很多跟我一样艾滋病的的故事:他们有的战胜自己内心,涅槃重生,甚至有的带着艾滋病毒结婚生子,孩子健康活泼,与爱人一起并肩抗艾,当然也有跟我一样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看到很多一样的人都努力的活着,突然燃起了我生的希冀。
最后那篇推文末尾的二维码及咨询电话,成了我人生第一根救命稻草。
破茧时刻:有人比你更直到保护隐私其实做咨询的时候我还是一直小心翼翼的,我的工作不允许我感染艾滋病,我怕因此失去了家人,工作及朋友,在了解情况,及志愿者的同伴教育后,我了解到之前自己想的隐私泄露完全是不用更担心的,甚至治疗点还会用采用抗病毒号代替姓名,来保护感染者的隐私,最后我决定听他们的做了确认,并开始接受治疗,
第一次服药那晚,我在日历上画了个红色圆圈。六个月后,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低于检测值”时,我盯着报告单哭了——原来那些关于隐私泄露、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在专业医疗团队面前,早有了解决方案。
重生启示录:比病毒更顽强的,是人性的光现在的我,我也成了防艾志愿者。每当有新成员说“我完了”,我就会分享两个故事:
山西红丝带学校的志泽,从被村民驱逐的艾滋孤儿,变成考上大学的篮球少年;
那位带着杂合CCR5基因突变治愈的“柏林病人”,用六年无复发证明医学永存希望。
如果你也正躲在艾滋病的阴影里,请记住:
隐私并非枷锁:法律为你的病历穿上盔甲,化名治疗、线上问诊都能守护尊严;
歧视源于无知:数据显示92%的早治疗者后悔没更早行动[[历史对话]],而恐惧会随着科学认知消散;
活着就有奇迹:从母婴阻断技术到基因疗法,医学正以超越病毒的速度奔跑。
“我曾以为感染艾滋是人生的终点,后来才发现,它只是教会我如何更用力地活着。
作者:CacaX
用户59xxx22
传染病隐私不能被保护,因为可以危害社会,大家有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