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毕业季,理想与现实狠狠撞在了一起。
我拿着刚印好的简历,站在招聘会的人潮中,面对成百上千的竞争者,心中怀揣着一丝侥幸和莫名的自信。
可这种自信很快被接连碰壁的现实撕得粉碎。
“对不起,我们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
这是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初出茅庐的我,哪来的经验?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去投递一些低门槛的岗位。
送外卖、快递、做兼职家教、甚至还去体验过几天的电话销售——说是销售,其实就是疯狂打电话推销根本没人要的产品。
结果,钱没赚到,嗓子倒是哑了。
电话那头传来的尽是冷漠、嘲讽,甚至谩骂。
我记得有一天,我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骑着电动车去送一份外卖。
客户特地备注要“多放辣”,结果送到后却被骂得狗血淋头,说味道根本不对,甩手把盒饭砸在地上。
我默默捡起那洒了一地的饭菜,深吸一口气,压下想回嘴的冲动。
干这些工作既赚不了几个钱,还时常受气,但我又不敢停下来——生活的压力不允许我停下。
到了年底,许多同学都考了研,有人成功上岸,也有人继续二战,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晒分数、发感言的动态。
我也不是没有动心过,心想:不行我也去考个研吧,至少考上了还能再多蹭几年校园生活。
但随着我一点点了解考研的竞争,我逐渐明白,这条路也并非坦途。
我报名了考研辅导班,买了一堆复习资料,还在社交软件上关注了几个考研经验分享博主。
每天醒来就是做题、背书、刷题,仿佛回到了高三时的备考状态。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网上的考研资讯却让我越来越焦虑。
那些分享经验的“学长学姐”无一例外都是高分大神,而录取分数线也年年攀升,像是把无形的压力一点点叠加在我肩上。
我原以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可现实告诉我,考研不仅拼实力,还拼运气——运气好的,调剂也能捡个好学校,运气不好的,分数线差一分,连复试资格都没有。
“你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宿舍的室友早就放弃了考研,直接签了个稳定的公务员岗位。
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同情,更多的是庆幸。
我敷衍地笑笑:“还行,努力拼一把吧。”可转身回到床铺,我却一头栽在书堆里,望着那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心里充满了无力感。
眼看报名时间临近,我却越来越没底气,手心都是汗。
就在这种焦虑和压力下,我开始失眠,吃不下饭,情绪也变得易怒。
分数线像一根鞭子,不停抽打着我那早已脆弱的自尊心。
想要逃离,却不知道往哪逃。
眼看着那些背景好、资源多的同学一个个轻松搞定名校保研,手里拿着各种推荐信,而我这边连一个像样的导师都没法联系上。
“这年头,没有实力也没有钱,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心里冷笑着,像是认命一般。
但转念一想,既然考不上国内的好学校,干嘛不换个思路?
考研的难度再大,不是还有留学这条路吗?
可欧美那些留学费用,我就算卖了肾也供不起啊。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一个疯狂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去不了欧美,我还不能去非洲留学嘛!
既然都是“海归”,不管去哪个国家,回来不也一样是镀了层金?
再说了,非洲那边的学校既便宜,竞争还小,说不定还能混个博士学位。
打定主意后,我立刻上网查了非洲几个“友好兄弟”国家的留学信息,越看越觉得这条路可行。
“都是海归,我去兄弟国家怎么了?”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越发坚定。
与其在这里被现实逼得喘不过气,不如出去闯一闯。
也许,在异国他乡,我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2
决定去非洲留学后,我开始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先是查学校,再了解申请流程,紧接着是办签证、准备材料。
这些事一件接一件,让我忙得不可开交,但同时心里也有点兴奋,毕竟能有机会出国,总算是离现实的泥潭远了一点。
然而,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朋友时,得到的却不是鼓励,而是毫不掩饰的嘲笑。
“你认真的?”室友差点把喝到一半的水喷出来。
“去非洲?你脑子没问题吧?那地方能有啥好学校?”
“对啊,去非洲能学到什么?回国之后谁会认那边的学历?”
另一个朋友也加入了嘲讽的队伍,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别闹了,还不如老老实实考研,起码国内的学校还能找个工作。”
我心里有些憋屈,但还是强撑着解释:“你们懂什么?非洲那边也有不少国家在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也多,学位回来照样是‘海归’啊!
关键是竞争小,我能申请到奖学金,至少不用在这儿死磕。”
“得了吧,就算你拿了奖学金,那学历回来也是废纸,国内公司根本不认。”
室友语气带着不屑,继续打击道,“你还是想想怎么在这儿混口饭吃吧。”
这话刺得我心口一紧,但我不愿认输。
明明是条出路,为什么在他们眼里就这么荒谬?
可笑的是,家里人的态度比他们还要激烈。
“去非洲?你是不是疯了!”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眉头皱得几乎拧成一团。
“家里好不容易供你念完大学,你现在要跑去那种地方?非洲多乱你不知道?
再说,能有什么好学校?你以为自己去镀金,回来就能找到好工作?”
“就是啊,你看看亲戚朋友谁家孩子这么干的?人家都是往欧美、澳洲跑,你跑去非洲,那不是丢人现眼吗?”
母亲也跟着训斥,眼里满是失望。
我攥紧拳头,嘴唇颤抖,却找不到反驳的词。
明明是为了不在国内被逼得走投无路,我才选择了这条不一样的路,为什么他们只看到“丢人”?
“你们就知道欧美,难道非洲就没有发展机会?”
我硬着头皮顶嘴,“我已经查过了,那边学校认可度也在提高,再说还有奖学金,这不比留在国内强?”
父亲冷笑一声:“奖学金?说白了就是没人去申请才轮到你吧。你以为这真是什么好事?”
他的话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里,我知道他说的没错。
确实,正因为那些热门国家的留学申请人数爆满,而非洲的名额几乎没人争,所以我才能轻松拿到奖学金。
可这不正说明这条路更适合我吗?难道非要挤在那些人堆里头破血流,才算正常?
见我不肯让步,家里最终还是放弃了劝阻,只是临走前父亲阴沉着脸甩下一句:“你自己选的路,出了问题别怪我们没提醒过你。”
收拾好行李,踏上去非洲的航班那天,我的心情异常复杂。
朋友们开玩笑似的叮嘱我:“到了那边记得拍几张野生动物的照片回来啊,看看你们校门口是不是有狮子和长颈鹿。”
我知道他们嘴上挂着笑,其实心底满是看笑话的心态。
我坐在飞机上,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城市,心里说不清是愤怒还是不甘。
为什么在他们眼里,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就这么可笑?难道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选择,我就没有其他活路了?
可转念一想,既然他们都不看好,那我更要证明自己没选错。
只要我能熬过这些嘲笑,混出个样子来,等我回来,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还能说什么?
飞机飞越万里,我终于降落在了这个陌生的非洲国度。
迎面而来的是湿热的空气和不算繁华的机场,接待我的当地工作人员倒是非常热情,一口流利的英语中带着浓重的口音。
“Welcome! You are the first student from your country this year. We hope you have a great learning experience here.”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五味杂陈。
是啊,我是第一个过来的,没人愿意选这条“冷门”路,没人看好非洲的留学,可我偏偏来了。
那些嘲笑我的人,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我竟然真的拿着奖学金,跨越了半个地球来到这里。
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我深吸了一口气。
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无论如何我都要坚持下去,证明自己。
3
到达非洲后的第一天,我便体验到了异国的“别样”风情。
走出机场时,入眼的是宽阔的街道和稀疏的车辆。
这里的城市与我想象中的繁华完全不同,街道两旁的建筑低矮陈旧,有些房子外墙还残留着岁月的斑驳痕迹。
不过,蓝天碧海映衬着远处连绵的山脉,竟有一种朴实而宁静的美。
学校安排了一辆老旧的中巴车来接我们这些新到的留学生,车上只有几个跟我一样面带好奇和紧张的亚洲面孔。
行驶途中,我看到路边摆满了各色水果摊,商贩们吆喝声此起彼伏。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泥土味和炭火气息的味道,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离开了曾经熟悉的一切。
抵达学校后,迎接我们的是一片开阔的校园,四周绿树成荫,远处还有一座依山而建的教学楼。
说实话,学校的环境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至少没有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那些“贫瘠”景象。
正当我打量四周时,学校的国际学生负责人走了过来,微笑着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道:“欢迎你来到我们学校,你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我们很荣幸。”
他接着向我介绍了住宿和课程安排,还特别提到,学校为每位国际学生都配有两位当地的女伴,她们会帮助我们适应这里的生活。
听到这里,我愣了一下,女伴?这是什么操作?
负责人见我疑惑,赶紧解释道:“她们是学校特意安排的志愿者,专门为你们这些新来的学生提供帮助。
她们会陪你们熟悉校园,介绍风土人情,顺便教你们一些当地的日常用语。”
听到这里,我有些好奇,心想既然是“女伴”,那不妨提前打个交道。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她们就出现在了我面前——两位肤色黝黑、身材高挑的黑人姑娘,笑容灿烂得像盛开的向日葵。
“Hello! Welcome to our country! My name is Kemi, and this is Amina. We are your guides!”
她们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但语气很是热情。虽然名字对我来说有点拗口,但为了方便,我给她们各自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小美和小娜。
以后喊起来也顺口。
小美看着我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以后有我们在,你什么都不用担心。饿了、累了、迷路了,直接找我们!”
小娜也点头附和:“是啊,我们带你去尝尝当地最有特色的食物,保证你会喜欢。”
她们热情地拉着我走进了校园附近的一家餐馆,木质的桌椅和草编的装饰透出一股浓郁的非洲风情。
刚坐下,服务员便端上了一份“特别套餐”:煮得软糯的木薯、炸得金黄的香蕉片,还有一碗冒着热气的炖肉。
小美指着盘中那块炖肉,兴奋地说:“这可是我们这里最受欢迎的‘毛毛虫炖肉’,你得尝尝!”
“毛毛虫?”我心里一阵恶寒,但看她们一脸期待,我只能硬着头皮夹了一块放进嘴里。
意外的是,味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反而有点像炖得酥烂的鸡肉,只是口感稍显奇怪。
见我皱眉,她们哈哈大笑:“刚开始不习惯很正常,慢慢你就会喜欢上这些食物。”
晚餐后,她们带我逛了附近的集市。
这里的摊位简陋却充满生气,各种色彩斑斓的布料、手工艺品和新鲜的热带水果琳琅满目。
我挑了一些价格便宜的水果,打算带回宿舍尝尝。
接下来几天,小美和小娜几乎形影不离地陪着我,不仅带我熟悉校园,还教我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
她们告诉我,这里的生活节奏比国内慢得多,大家更注重享受当下,而不是拼命追赶什么目标。
街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坐在树荫下聊天喝茶,有时候一聊就是半天,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不再重要。
然而,尽管生活看似悠闲,但我心里并不轻松。
那些关于非洲留学的偏见依然像阴影笼罩着我,我知道国内的朋友们依然在背后嘲笑我,认为我这趟留学不过是浪费时间。
可我已经走上了这条路,退无可退,只能坚持走下去。
每天早晨,我都会准时去教室上课,虽然这里的教学条件比不上国内,但老师们却异常认真和负责。
课后,我还会和小美、小娜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她们教我当地的语言,我教她们几句简单的中文,渐渐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看着她们那毫无保留的笑容,我心里突然有些释然。
也许在这些异国朋友的陪伴下,我能够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4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小美和小娜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她们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还带我参加了不少当地的社交活动。
无论是街边的热闹舞会,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集市,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非洲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与此同时,我也察觉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与她们接触久了,我渐渐发现,这两个姑娘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中国男生格外感兴趣。
有时,她们会用半开玩笑的语气问我:
“你们中国男生是不是都很绅士?”
或者调侃道:“听说中国男生特别会照顾人,这是真的吗?”
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是含糊其辞地应付过去,心里却暗暗盘算着如何处理这种状况。
毕竟,这种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些误会。
那天,我们三人一起去参加了一个小型派对。
派对上,随着音乐的响起,大家跳起了热情洋溢的舞蹈。
小娜拉着我,笑着说:“来吧,今晚我们放松一下,不要想太多!”
在她们的带动下,我也渐渐放开了拘束,融入到这个欢快的氛围中。
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沉浸在舞蹈中,我不禁感到几分轻松和愉悦。
派对结束后,我们三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微凉,四周一片静谧。
小美忽然凑近我,笑着低声说:“其实你知道吗?我和小娜一直觉得你很有趣,不像我们以前认识的那些外国人。”
我心里一动,装作不经意地问:“哦?怎么有趣了?”
“你很特别啊,既有东方的含蓄,又有点神秘感。”
小娜也凑过来补充道,眼神里透出一丝狡黠。
面对她们的话,我笑了笑,心中暗自揣摩。
她们显然对中国男生抱有不少幻想,而这些幻想源自对异国文化的好奇与憧憬。
我意识到,或许自己可以利用这种好奇心,在这段异国他乡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便利与帮助。
于是,我开始更加主动地迎合她们的兴趣,时不时分享一些中国文化的小知识,还会讲些中国都市传说或是生活趣事。
每当她们听得入神,我都会故作神秘地停下,吊足她们的胃口。
“然后呢?”她们每次都会追问,而我则笑而不答:“以后有机会再告诉你们。”
随着交流的加深,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亲密。
她们偶尔会主动挽着我的胳膊,或是在学习之余叫我去散步、喝咖啡。
虽然这些互动看起来无伤大雅,但我清楚地感受到,这里面隐藏着更多的情感暗示。
某个周末,她们提议到海边去放松一下。
我同意了,我们带上简单的食物和饮料,驱车前往一片僻静的海滩。
那里人迹罕至,只有温柔的海浪拍打着沙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咸味。
我们三人坐在沙滩上,聊着天,时不时开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海面上,景色美得让人心醉。
小美忽然靠近我,低声说:“其实,我们很高兴你能来这里。不然,我们也不会遇到这么特别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