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炸裂】《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魔改原著?三大颠覆大开眼界

星期六文艺 2025-02-04 03:07:07

徐克在1992年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把东风不败变成女性,金庸不太满意。

“我不喜欢徐克,他不懂武侠。他后来拍《东方不败》,用女人来演东方不败,还让东方不败和令狐冲谈恋爱,这完全不符合我的小说。我的小说里,东方不败是自宫后变得不男不女,但他本质仍是男性。徐克这样改,我是不同意的。”

后来金庸还说:

“如果导演为了追求票房或视觉效果,随意改动人物性格和核心情节,那就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应该是一个洒脱自由的隐士,而非被卷入复杂阴谋的英雄。”

对于这次的《射雕》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故事还原度:

一是人设框架与故事背景;二是人物性格;三是主题与创作者动机。

*从人设框架角度而言:

射雕的故事基本上是截取的原著《射雕英雄传》里的几个段落。看过《侠之大者》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大致三个段落,分别:是江南七怪被陷害后黄蓉与郭靖的分合与矛盾;郭靖重回蒙古后与成吉思汗、华筝、母亲之间的情感纠葛;郭靖与黄蓉联合宋、蒙抗金。

这几个故事段落的框架基本没改动。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忠于原著,但也可以说是在借原著的梗。

*从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角色特征以及角色之于故事的作用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有很大变化的(较原著而言)——首先是郭靖的“傻”与黄蓉的“聪明被绝对的淡化了。导演更多将一些更为现代流行化以及大义正能量的东西赋予了这两个角色,比如说黄蓉的牺牲,比如说郭靖的包容;

其次是成吉思汗与华筝这对父子。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一对官员与富二代的CP组合而非原著那个乱世英雄的大汗与善良柔弱的女儿。这点在电影中华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说黄蓉混入蒙古包试图掩藏身份时,华筝对其说:你蒙着脸跟我走,谁敢问你是谁!这口气,俨然一个”官二代“;

剩下还有很多次要角色,显然它们较原著已早已失去了它们之余故事的功能性,更多地成了一张脸谱和一个摆设,比如说欧阳锋那几个跟班,比如说丐帮,再比如说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

由此我们可以说,角色是一定程度偏离了原著。

*从主题与创作者动机:

尽管电影与原著在江湖法则,忠义道德观以及民族大义上类同,但在我看来其主题与创作者动机较原著有本质上的差别——

原著你会从很大一部分角色身上看到一种遁世、隐居、脱离时事政治的概念。这也是传统港台武侠片的一个较为明显的主旨。角色(或者说那些侠士)在历史及社会背景下更多在乎的是爱情与兄弟情谊。或者说那是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小江湖“。而这部电影,显然角色都是积极”入世“的,都是小情义服从大情义,小集体服从大集体,小历史隐于大历史的。由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近乎”上帝“的郭靖。更别说其他诸如成吉思汗、华筝、黄蓉等角色了。

另外从原著人物复杂关系网络的角度而言,这部《侠之大者》几乎对其进行了“极简化“——你会发现故事中几个段落涉及的很多关键人物都不见了,比如说杨康,比如说东邪黄药师,比如说欧阳锋的儿子欧阳克……

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不只是时长限制的问题,而是导演要将电影简化成一个最简单的”正邪对立“的局势,或者说简化成一个”正反角对立“的框架。在这种框架下,善恶好坏对错泾渭分明,一眼能够让大家识别。如此其民族大义的主题也就更为清晰了。

综上,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对原著还原度如何?有哪些改编?以及这些还原、改编低级、高级与否,大家自有各自评判。

0 阅读:6
星期六文艺

星期六文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