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北平,巍峨的城墙下,一场决定千年古都命运的关键谈判正在进行。
张东荪站在傅作义的府邸前,抬头望向那厚重的朱红大门,心中既有使命感,也有几分不安。
他知道,今天的谈话将关乎整座城市的未来。
深吸一口气后,他抬手扣门,门缓缓开启,傅作义的侍从将他引入府内。
“傅将军,北平乃中华文明之瑰宝,一旦战火燃起,后果不堪设想。”张东荪神色凝重,话语中透着一股恳切。
傅作义背对着他,凝视着窗外的庭院,沉默良久,终于转过身来:“张先生,你是说让我投降?”
张东荪微微颔首:“不是投降,而是为了百姓,为了这座城市。和平解放,才是上策。”
傅作义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缓缓道:“若我投降,我的部下,我的家人,又当如何?”
“共产党已经承诺,只要和平解决,所有人都将得到妥善安置。”张东荪语气坚定,“傅将军,历史会记住您的选择。”
良久,傅作义终于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或许,你是对的。”
张东荪松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微笑。
祸福怀居埋转折,这关键的一步,终究是迈了出去。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张东荪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1950年,张东荪在一家小茶馆里与一个自称是美国特务的王志奇秘密会面。
“张先生,美国正在筹划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必须做好准备。”王志奇低声说道。
张东荪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将再次陷入战火。不,我必须想办法阻止。”
“你有什么计划?”王志奇问道。
“我希望你能帮我把话带到美国,告诉他们,中国不想卷入这场战争。”张东荪语气坚定。
随后,张东荪将中国的抗美援朝出兵时间、国家预算等信息一一透露给了王志奇。
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碰了国家安全的底线。不久之后,张东荪被逮捕,案件震惊了整个政坛。
“我没有叛国!”审讯室里,张东荪大声为自己辩护,“我只是希望避免战争,保护国家!”
审讯官冷冷地看着他:“你泄露国家机密,已经是事实。张东荪,你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
张东荪低下头,声音中透出一丝绝望:“我……我只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什么。”
案件最终被上报到毛主席手中。
有人建议将张东荪处以极刑,但毛主席沉吟良久,终于批示:“张东荪的主观动机还是好的,加上他在北平和平解放中的功劳很大。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让他回家闲居。”
张东荪被释放后,回到了家中。
看着那句诗,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似乎在嘲笑自己曾经的幼稚和天真。
从此,他深居简出,再未涉足政坛。
直到1973年,张东荪在家中安然辞世,终年87岁。他的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最后归于沉静,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张东荪的一生,正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奔波的写照,尽管他的选择存在争议,但他的初衷始终未曾改变。
正如那句“书生谋国直堪笑”,他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错误的深切认识,也留下了对后世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