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传神!菏泽74岁“农民画家”用画笔记录乡村变迁

牡丹晚报 2023-11-02 14:05:16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淑娅 李艳粉

“这幅画展示的是那年发大水村里受灾,房倒屋塌,待洪水褪去后,村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情景。”“这幅画展示的是村民喜搬竹林新村时的场景,这是我们竹林新村的标志性建筑……”10月30日,在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的展览馆里,“农民画家”毛吉志向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逐一介绍其绘画作品背后的故事。“水旱码头老竹林”、“抗洪岁月”、“古村新韵”,这些画再现了黄河滩区村民与洪水作斗争苦不堪言,到喜搬村台开启幸福安稳生活的生动画面。

“黄河”是他创作的源泉

今年74岁的毛吉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黄河滩区居民,他从小生活在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村,因靠近黄河,在他的记忆中有太多有关黄河发大水,房倒屋塌、庄稼被淹的痛苦经历。“过去几十年,滩区群众一直在与黄河水患斗争,但始终摆脱不了‘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恶性循环。”毛吉志说,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居民最盼望的就是能有一个安稳的家。

秋日的阳光普照在干净整洁的竹林新村街道上,村里年长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话家常。如今的竹林新村,柏油路、路灯、自来水、卫生室、学校、娱乐活动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水淹家园,房倒屋塌。

“我这幅画就是画的新村别致的房屋、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还有宽敞的胡同,这是我们黄河滩区居民梦寐以求的,如今实现了。”毛吉志说, 黄河给无数滩区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毛吉志提供了绘画的灵感和素材,这些年来,他的绘画作品一直与黄河密切相关。

用画作讲述黄河滩区迁建

在展馆里,毛吉志讲述了他的创作初衷,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抗洪岁月到竹林新韵,画笔记录着昔日竹林的艰难岁月,也见证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农忙干活,农闲画画,从村台施工现场到群众搬迁,再到搬入新村后群众的生活等场景,给了我无限创作的灵感。”毛吉志告诉记者,绘画早已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绘画。

参观过程中,每走到一幅绘画作品前,他都会给记者讲述背后的故事,也会讲述其创作的初衷。“尽管我的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滩区居民受水灾影响,与洪水作斗争的苦难场景,但更多的作品展示如今滩区居民搬迁至新村后,开启安稳生活的场景。”毛吉志说。

记者了解到,毛吉志作为一名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他前后共有100多幅作品与此相关,这些画作大都被展出,生动展示了竹林新村特有的故事。毛吉志说,这些画作是子孙后代了解滩区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孩子们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孩子们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记录乡土风情

“这是我今年刚画的,主要以黄河岸边的老集市为主题,我凭着记忆还原了过去生活场景,用画笔画出来。”在毛吉志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其花费一个月时间画出的具有黄河特色的画作。

低矮的房屋,忙碌的剃头匠,来回穿梭的居民,售卖西瓜的商贩……生活中,毛吉志用敏锐的观察力,将一些细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丰富的画技将这些展现到画面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他的画作中,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这些场景我现在还能记起来,而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我想用绘画的方式将过去人们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供后人观赏。”毛吉志说,他的绘画取材于生活,但又不局限于生活,绘画展示的不单单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生活,更是将生活中那些真善美的事情,以画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年来,毛吉志不仅将黄河滩区迁建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示出来,他还用图画的形式记录菏泽高铁开通,人们热烈欢迎的情景。“人们敲锣打鼓庆祝高铁通到家门口,这是我受邀参加高铁开通仪式,乘坐高铁时现场完成的,取名为‘高铁通到俺家乡’。”毛吉志说。

谈及以后,毛吉志充满期待,因为生活中有他画不完的素材。“我已经74岁了,接下来,我会继续把记忆中的黄河滩区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黄河文化等绘成画卷,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过去。”毛吉志说。

0 阅读:1
牡丹晚报

牡丹晚报

菏泽最大的生活类日报,每日提供菏泽最新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