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显赫,却背叛家族,只为民族的解放

怪咖研究院 2023-11-10 16:26:55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家庭,家族势力能让你在半壁江山里甚至在全国呼风唤雨,家庭财富值在全国名列前茅,并且这个家庭也没有容不下你的情况,你会背叛这样的大家庭吗?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说不,谁会放着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受,而去遭罪呢?除非你真的跟钱和权过不去,或者你是一个真正的败家子。

但是在80多年前,一名出身显赫的青年却作出了舍弃自己财富和地位的决定。他的父亲是为政一方的大军阀,兄长后来也成为了全国二号人物,出身在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家庭里,在那个普通百姓连吃饱饭都是奢望的年代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天堂中的天堂。但是他却在不到18岁的时候就背叛了能让他呼风唤雨的大家庭。这是为何呢?

这名青年的名字就叫张学思。民国时期的东北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第四个儿子。和国民党著名高级将领、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为同父异母的兄弟。

↑中坐者为张学思父亲张作霖,右起第一为张学良,左起第一为张学思

↑张作霖的八个儿子,右起第一的是张学良,右起第四为张学思

“权势和富贵不是什么好东西,你长大要自立,好好念书做学问,不要靠张家的势力吃饭!”这是张学思的母亲常常告诫他的话。虽然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张学思的母亲却对张学思要求极为严格,她不允许张学思仗势欺人,挥金如土、贪图享乐,就连上学放学,都不允许坐大帅府的汽车。曾经有过一次,张学思在学校里和老师发生了冲突,他扬言要依靠大帅府的势力来教训老师,但是被张学思母亲制止了。

↑中间者为张学思母亲(摄于解放后)

为何张学思的母亲虽贵为大家庭的姨太太,却对家族势力和财富却毫无攀附之心?因为她并非大小姐出身。张学思的母亲本出身在河北的一个穷苦家庭,后来逃荒到东北,被张作霖看上后,强行掳到大帅府里当姨太太。因此,她对这个封建大家族有着厌恶心理,不屑于这个家族的势力和财富,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多的依赖这个家族。

母亲的教诲,让张学思没有因为家境的显赫而成为纨绔子弟,也没有成为这个家族势力的追随者。但是张学思最终走上一条背叛家族的道路,还得从他的中学经历说起。

↑青年时代的张学思

1929年,张学思到奉天同泽中学读书。在同泽中学,张学思和一位叫王金竟的同学关系非常要好,后来王金竟转学后,张学思通过王金竟认识了王金竟所在学校的一名叫做王西征的老师,张学思很快被王老师的学识所吸引,并全力说服自己的母亲,将王老师聘为家教。

↑张学思就读的同泽中学

王西征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好友,也是进步人士,每次上课,他均以谈论报纸和小说为题,旁征博引,讲解时事和当时中国的弊政,介绍新文化运动,为张学思的视野打开了一番新天地,也让张学思明白了,原来在纸醉金迷的大帅府外,还有千千万万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这些见识,都促使了张学思一步步的往革命道路上靠拢。从此,张学思开始在家如饥似渴的阅读起了进步书籍。

“这些书是怎么回事?”张学良拿着张学思的几本书大吼道。

“把这些书给我烧了!”张学良命令道。

那天,张学良无意间来到了张学思的房间,却意外的发现了张学思放在房间的进步书籍。张学良为此大发雷霆,这可把张学思的母亲吓坏了,虽然说张学良是张学思的兄长,但是张学良当时已经是东北的最高当权者,是东北的土皇帝,对东北的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在古代,皇帝因为政治原因把屠刀对准自己的手足早已是见怪不怪的事了。谁又能保证张学良不会一怒之下清理门户?好在最后面张学良只是将张学思的进步书籍烧毁而已。但是经过这件事,却加重了张学思和封建军阀家庭决裂的念头。

↑中坐者为张学良,左起第一为张学思

1931年2月,张学思离开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家——大帅府,追随王西征来到北平。而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大帅府。十几年后,张学思回到东北工作,东北局的首长曾建议他回大帅府看看,但是张学思拒绝了。张学思说:“当初我离开大帅府的时候,就立志要远离那个封建的大帅府。如今党组织是派我来工作的,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哪有时间回来。再则回家看到家中的物件,只会徒增伤感而已。何况家里人现在都不在大帅府了,我回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最为重要的是,大帅府应该归人民所有,我哪有什么资格在当主人。”

接下来的九一八事变,更加让张学思坚定了和封建大家庭决裂的决心。当时,东北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坦克、火炮样样俱全,还装备有飞机和军舰,这般装备水平在民国时期除了国民党中央军,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比拟。却在九一八事变中,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拱手将东北三省送给了仅有2万多兵力的日本关东军。因此,张学思的同学,将对张学良的愤怒撒在了他弟弟身上。张学思的同学趁其午睡的时候,用毛笔在张学思的衣服上写了“不抵抗将军之弟”七个大字。张学思随后穿着这件衣服,怒气冲冲的跑到张学良的办公室,质问兄长为什么要丢掉东北,而张学良这一次不再是摆着大家长的姿态,而是默默的忍受着弟弟的指责,并承诺自己绝不是卖国贼,也不会忘记家仇国恨。

17岁,对于当今的大部分青年来说,或许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纪。但张学思在这个年纪,却已经走上了一条遍布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道路。1933年,年仅17岁的张学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一段时期的接触,他对这个团体有了充分的了解。他相信,这个团体今后必将带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即使自己倒在了胜利之前,这个团体里也会有人替他去感受那个吃得饱、穿得暖、有尊严的盛世。抗战爆发后,张学思的母亲要移居美国,张学思才华出众,本有能力在美国过上安定日子,但是他还是说服了母亲,把母亲送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自己义无反顾的继续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中。

“我这七个弟弟,我最喜欢的就是四弟了”。这是张学良常常在别的国民党高级官员面前说的话。因为张学思在军校里的表现为张学良争了光。

1933年,张学思在张学良的推荐下,来到南京中央军校(原黄埔军校)就读,成为了黄埔十期学生。张学思来到这样的一座高等学府,并非依靠兄长的权势混一个高学历。而是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到中央军校学习军事理论和技能。

↑南京中央军校

当时的中央军校,其实是一个地狱。因为蒋介石对中央军校采取的是一种法西斯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体罚、打骂学员是教育主流,训练上则是生搬硬套德国法西斯的训练方法,根本不顾及学员的实际。这时的黄埔军校,完全没有建校之初的那种人文氛围。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军校学员培养成没有感情的战争机器。

因此,当时在军校,很多人都对张学思能否在这里待下去产生了质疑,认为随便一项军事训练就能把这位公子哥整趴下。但是张学思在中央军校里却完全没有“张四爷”的习气。尽管在军校,他流了不少汗和血,吃了不少苦,但是他心中为党学习军事,壮大党的武装力量的信念始终坚如磐石,只要能将军事技能带到革命的力量中,他完全舍得掉皮掉肉。也正是由于这一坚定的信念,才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最终,张学思脱颖而出,成为成绩全校第一的优秀学员。而在当时,在南京中央军校也有不少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子弟就读,但这些高官子弟别说表现优异,就连最基本的服从管理都难以做到。因此,张学良才常常在别人的面前夸奖张学思。

1937年1月,张学思从中央军校毕业。毕业时,不少国民党中央军高级将领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张学思能够到他们的部队工作。但是张学思都一一拒绝了。因为他没有忘记党交给他的使命。他回到了东北军53军工作,争取将这支部队向党靠拢,但是后来在抗战中,53军在山西被日军打散了,张学思也因此离开了东北军。

“你今年有多大?”

“报告主席,我22岁了。”

“那还是个娃娃嘛。这里的生活你还过得惯吗?要不要钱花?”

这是毛主席和张学思的第一次对话。1938年,张学思的革命生涯再次有了起点,这一年,他来到了延安,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抗战时期的延安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张学思曾经生活在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家庭里,现在却身处一个物资匮乏的环境中,因此,毛主席对张学思格外关心,对张学思问寒问暖。还担心他能不能适应条件远比国统区艰苦的革命根据地,但张学思明确表态,他来到延安就是从事革命工作的,不会害怕条件的艰苦。

0 阅读:705
评论列表
  • 2024-09-03 07:39

    备受摧残,含冤惨死的那一刻也许他后悔了

  • GYC 1
    2024-07-12 07:37

    可悲

    用户75xxx38 回复:
    啊?这还可悲,应该是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