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海域发射 1 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导弹从海南岛发射升空,其轨迹经过美国关岛上空。
关岛的美军可使用萨德系统的 AN/TPY-2 雷达观测到弹道飞过。
此次发射是作战部队独立进行的发射训练,属于主流装备的可靠性测试,并非先进武器试射。
相比 1980 年的东风 -5 号洲际导弹全射程试验,此次射程更远且是作战部队的“例行训练”。
发射瞬间,震撼世界9 月 25 日早上 8 时 44 分,导弹发射的那一刻,火光冲天,巨大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在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民航提前进行了避让,这里成为了洲际导弹升空爬升段的区域。
导弹如同一支利箭,刺破苍穹,向着既定目标飞去。
随着导弹的飞行,其轨迹先后经过南海东北部海域和吕宋岛东北部菲律宾海。
在南海东北部海域,这里靠近菲律宾吕宋岛,是一级火箭坠落脱离落海区。
随后在吕宋岛东北部菲律宾海,二级火箭也完成了坠落脱离。
这一系列的过程,展示了中国洲际导弹发射技术的精准与高效。
历史对比,见证成长此次发射不禁让人想起 1980 年东风 -5 号洲际导弹全射程试验。
当年,东风 -5 号洲际导弹从酒泉发射场发射,落点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西萨摩亚、斐济、所罗门群岛之间的海域,距离为 9000 公里。
而此次发射,从海南岛出发,落点距离海南岛 12000 公里外的西南太平洋,处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法属波利尼西亚以北,经度比夏威夷群岛更靠东。
这一对比,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洲际导弹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1980 年的东风 -5 号洲际导弹全射程试验,其首要核报复目标是苏联莫斯科,美国为第二目标。
后来东风 -5 改进后射程超 12000 公里,可触达美国。
如今中国的洲际导弹技术更加成熟,性能更加稳定,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轨迹与反应,彰显自信此次发射的轨迹跨越关岛上空,这一行动引起了美军的关注。
关岛美军可使用萨德系统的 AN/TPY - 2 雷达观测到弹道飞过。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此次发射未侵犯美国领空。
因为洲际导弹飞行中段高度在 1200 公里以上,海拔 100 公里以上为国际空间。
这一事实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军事行动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自信与实力。
此次发射的性质为主流装备的可靠性测试和作战部队的训练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
这一举措有效检验了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
同时,9 月 26 日公布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场景与导弹真容,更是让世界首次看到了中国洲际导弹本体的真实样貌。
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军事透明度,也标志着中国核威慑体系走向成熟。
此外回顾 1980 年东风 -5 号洲际导弹第二次试射情况,当时准备了四枚东风 -5,两枚试验,两枚备用。
第一枚成功,第二枚因推力不足中途落入密克罗西亚附近海域未达成预定目标。
这一历史事件也为中国后续的洲际导弹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的洲际导弹试射情况也备受关注。
俄罗斯试射的“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目的是取代 P36M2(SS - 18“撒旦”)重型洲际导弹。
该导弹由苏联时期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研制,且预计 2026 年到寿面临退役。
目前,2023 年进入服役的“萨尔马特”导弹距离成熟还有相当距离,四次发射试验仅成功一次。
结语中国此次成功发射洲际导弹,不仅仅标志着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飞跃,更是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直观体现。
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洲际导弹的发射彰显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放弃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权利。
洲际导弹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试射无疑为中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为国家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这一行动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与地位提升的象征。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日益提升。
洲际导弹的成功发射,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示了中国愿意并有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的决心。
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仅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更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者。
再者,此次事件也深刻提醒了世界各国,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和宝贵财富。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利益紧密相连,任何一国的动荡都可能波及全球。
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分歧和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赋予各国的共同使命。
中国始终倡导并践行多边主义和全球合作,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洲际导弹的发射也是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制造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
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成功发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和工业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对“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证明。
它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