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作战,又叫分布式作战,是美军多年前提出的东亚海上战法,用来化解大部队集中在基地后被导弹和战机打击的危险。
(1)“传说”中的“分散式作战”终于被特朗普激活
美国军方于本月初宣布将把5000多人的海军陆战队部队部署到第一岛链海域,号称形成“随时备战”的力量,这也就是第31远征队,以冲绳为基地,开始实践被美国军方曾经“传说”了很久的“分散式作战”的部署。在1月28日这支部队搭乘3艘待命战舰,包括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船坞运输舰圣地亚哥号,船坞登陆舰拉什莫尔号。别看只有三艘两栖舰,品种很全。于是,他们的分散式作战操练开始了,可能最多分散成100个小队进行操练,包括高机动跳岛作战。这个两栖待命支队以日本佐世保为母港,总部指挥部设在冲绳汉森营地,有F35B战机和战斗后勤营,地面作战部队,要训练高度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问题在于,在国际关系中发生战略斗争的时候,一般来说军事威胁是最后一招,现在却是特朗普“先兵后礼”,还没谈判先部署军队,这纯属来势汹汹。
(2)特朗普调整军事战略,旨在施加压力,源自备战压力大
去年年底以来的行动方式本来是美军开始从第一岛链撤退,那是因为换了个总统,卷土重来吗?并非如此,美军先撤退再返回,反映了一种调整,这说明特朗普的谈判欲望很强,需要牌和筹码。可是四年来,中美对峙的形势已经有很大转变,特朗普感觉到逼迫中国的难度加大了。特朗普选择用军事攻势来加筹码。
事实上,美军先撤退后前进,前后调整并不矛盾,相反,这反映了一种战略调整,用分散式作战和分散式部署来取代过去的固定化部署和集中式作战,企图增加生存能力,继续在第一岛链混。
(3)“分散式作战”的战舰准备不到位
美军启动“分散式作战”模式的时间过于提前了。必需的两栖战舰尚未建造完毕,甚至没有搞清到底建造成什么样。2014年美军就提出了“分布式作战”的概念,直到2023年4月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还在为到底建造多少和何种两栖战舰来实践作战概念而争论。当时,海军希望发展中型登陆舰LSM,采购18到35艘,使大型两栖舰艇总数增加到28到29艘。而海军陆战队希望建造更轻巧而机动性更强的31艘小型两栖战舰,海军认为战舰太轻型了的话防护力差,要建造大一点、结实一点的,防御能力也要强一点。但是即使按照海军陆战队的方案,战舰的成本也不低,也要造个几年,按海军的方案更要花钱花时间。两军的争论就持续了几年。拜登政府在2022财年提出的造船计划是以2030年为限,让服役的大型两栖战舰增加到24到28艘。
眼下美军已经遇到了造船的瓶颈困难,目前实际可用的大船厂只有三家,分别忙于航母、驱逐舰和潜艇,两栖战舰建造速度慢。美国海军把哥伦比亚级潜艇,星座级护卫舰和福特级航空母舰列为三大高优先项目,忙不过来就只能延迟两栖舰。
(4)“分散式作战”是个实战检验的理论泡沫
这里有一个可笑的问题,根据美军的“分散式作战”概念,海军陆战队将化整为零,变成小股海上游击队,在各个岛屿和海岸线之间快速移动,上了岸建立临时基地,发射反舰导弹打击对手,然后迅速转移,躲开中国导弹。但这是理论概念而已,在没有二三十艘合用的两栖战舰服役之前,美军无法验证和改进战略战略,让它实际可行,即使这个概念被证明是行得通的,也要经过很长时间演练才能证明有效,更何况很可能发现战舰不合适,要再造。即使是2030年,也比美军司令预言的台海统一时间点,即所谓“戴维斯窗口”晚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