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探索我国玉米籽粒机械化收割水平有望大幅提升

中国网三农 2024-11-13 17:41:54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由于长期受限于缺乏快脱水的玉米品种,机械粒收水平较低。我国科学家经过11年研究,发现一种能够显著降低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为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11月12日晚,该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超过6亿亩。但受种植模式、玉米籽粒含水量高等因素限制,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黄淮海区域,主要以整穗收获为主,后期还需要晾晒、烘干后再脱粒,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对此,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经过11年持续科研攻关,找到一个关键基因,利用该基因可以实现玉米收获期籽粒快速脱水。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介绍,如果玉米机械化来机收籽粒,一般要求收获的时候籽粒含水量在25%左右。目前,商业化推广的玉米品种收获的时候,籽粒含水量大部分都在30%—40%。他们通过很多年努力,找到了一个关键基因,它能够使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低,但是不影响籽粒玉米本身的农艺性状或者产量。

据介绍,利用这一关键基因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在生长环节后期可以实现快速脱水,方便农业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

  严建兵介绍,授粉后30天左右,这个基因开始起作用,使它的脱水加快。这个关键的基因平均能够降低收获时候的籽粒含水量7个百分点,多的时候有18%,少的时候2%。但是,目前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品种间它都能起作用,它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  加速服务应用 相关技术已在多地展开测试

科研团队的重要发现为下一步玉米籽粒脱水的精准调控提供了新思路,也有望让我国玉米籽粒机械化收割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团队已启动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产业化探索。

目前,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已围绕该成果申请多个专利,并授权生物公司开展商业化应用,该项技术已经在我国黄淮海区域以及东北地区进行测试。根据前期测试,效果明显,这项成果有望尽快推向市场,实现玉米的快脱水、宜机收。据测算,这项技术成功应用后,每亩地大约能为农户节省100元—150元成本。

严建兵介绍,他们跟新型生物技术公司深度合作,他们有独家的技术能够快速实现这一基因对不同玉米品种的改造,加速科研成果快速转移转化。

来源:央视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