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锋谷影视娱评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从坡子街的炸串摊,到估值百亿的“餐饮界迪士尼”,写下这段传奇,文宾用了十年。
可从巅峰跌落,尝尽扩张的苦果,仅仅只有三年。
昔日翻台率高达12次的“超级文和友”,如今正面临着裁员、闭店、口碑下滑等困境。
或许光鲜亮丽的复古外壳之下,还掩藏着网红经济最真实的残酷法则。
起始于路边摊的商业神话
身价百亿的文和友老板文宾,曾经也不过是个“卖炸串的”。
2010年,文宾刚刚辞去上一份工作,打算在路边支个摊子将就过活,那时候的5000块钱初期投资都让他心疼了好一阵子。
不过他也是个狠人,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到炸串事业,就连口味都是调了再调。
不到一季度,文宾炸串摊的收入就远超同行,一天净赚好几千。
按照这个节奏,年入百万并不是很远。
赚钱自然很爽,但文宾其实也有自己的担心。
他明白路边摊炸串入行的门槛太低,可能没过多久就有人能做出更好的味道,然后自己就被挤出场。
这时候一个名为杨千军的男人出现了,提出想跟他创立自己的品牌。
虽然还是卖炸串,但有了品牌就意味着可以开分店,他们已经开始畅想分店布满全国的场景了。
2012年,“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成立,开业伊始就有大批的顾客光顾。
不管是炸串还是龙虾,在长沙都算上随处可见,可为什么偏偏文和友这么受待见?
因为他们的装修风格与众不同。
当别家都在追求“极简”,追求“高端”的时候,文宾偏偏用一大堆老物件,把文和友餐厅装修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复古风。
进店消费的顾客,总会有一种回到三四十年前的恍惚感,很怀念,也很新奇。
用文宾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叫做“情怀”。
其实有些朋友已经看明白了,这就是一家主题餐厅。
不过这家主题餐厅规模很大,不会很容易就让顾客“出戏”。
更关键的是,这家餐厅的味道竟然还不错。
逐渐地,文和友这个名字就在长沙火了起来。
大起之后又大落
2013年,文宾的文和友被邀请参加芒果台的《天天向上》,他要代表长沙参加全国串串比赛。
2015年是文和友关键的一年,随着臭豆腐品牌的上线,以及妈妈茶等子品牌的孵化成功,公司首次年营收破亿。
也正是这一年,文宾将文和友的定位从“餐饮公司”升级为“文化公司”,励志将文和友打造成“餐饮界的迪士尼”。
最辉煌的时候,海信广场整栋楼都是文和友的餐厅。
当然,没什么炸串能填满七层楼的店铺,但转为“文化公司”的文和友早就转变了发展思路。
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海信广场装修成“文和友风格”,然后利用品牌影响力,吸引店铺入驻,自己再从中获利。
这样一来菜品的种类自然是数不胜数,只是菜品的口味就难以保证了。
有很多长沙本地人都在批评“文和友又贵又丑又难吃”。
但嘴上这么说,身体倒很诚实地在门外排队。
据说最巅峰的时期,这栋大楼里有几万人在吃饭,外边还有几万人在等着,不少人宁愿饿三四个小时也要吃到文和友。
仅仅长沙一个城市自然是不能满足文宾的胃口,于是这个“超级文和友”便开始向全国其他地区扩张。
美食之都广州的太古汇旁,5000平的文和友开业即爆火,排号达2500位,平均等待4个小时。
深圳的文和友则更为恐怖,开业第一天排队人数就超过了6万人。
可是这些开在外地的文和友却并没有复制长沙的奇迹,大多都是开业几个月,人流量便遭遇断崖式下跌。
大批入驻商家选择撤场,甚至很多招牌小吃都退出文和友大楼。
当地网友对于文和友的评价,都是贬多于褒,文和友在外地也不过是掀起了点水花。
而前些日子甲亢哥长沙行时,创始人之一翁东华的负面宣传,就连大本营长沙的口碑也在急转直下。
想要扩张的文和友,好像已经难挽颓势。
文和友的致命错误
其实文和友扩张不顺,主要是因为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首先就是他们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深度不足。
文宾是长沙本地人,自然对于长沙的风土人情有着从骨子里的熟悉,但他却很难真正了解外地的本土文化。
就拿广州举例,相比文和友的招牌小龙虾,广州人更偏爱海虾多一些。
而且当地的餐馆数量多,种类全,味道好,根本没必要再去文和友排队。
另外,广州本身就有很多城中村,所以就连文和友最出圈的“复古风”,在广州本地都寸步难行。
其次,就是文和友忘记了初心,只讲故事不做产品。
文宾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餐饮界的迪士尼”,可他只看到了迪士尼的商业化,却忽略了迪士尼本身的实力。
迪士尼的根基,可不是主题乐园的建筑和玩偶,而是米老鼠美人鱼这些用领先世界的技术做出的动画片。
迪士尼的根基,是自己过硬的科技实力,IP要建立在实力之上。
可文和友却放弃菜品口味,一心扑到了加盟扩张上,想用资本堆出一个IP,实在是本末倒置。
最后一点,便是文和友模式的可复制性。
不过是主题餐厅而已,文和友的优势也只是规模够大,装修够精。
可只要有人牵头,在其他地方再做一个类似的餐厅也并非不行。
甚至不止是复古风,还有赛博风、科技风各种风格都可以,就比如大唐不夜城。
只要适合拍照,总会有人去光顾的,所以何必非得是文和友?
如果文和友不改变如今的发展思路,被市场掩埋恐怕就是迟早的事了。
结语
这是一个关于创新和情怀的故事,也是一则警示资本狂欢的当代寓言。
网红经济盛行的今天,有太多品牌想要追求速成,可他们却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是持续创造价值。
对于今天的文和友,或许找回“做自己”的初心要比盲目追求“千亿大梦”更为重要。
毕竟,消费者可以为情怀买单一次,但不会为同样的故事反复感动。
部分参考资料:
老长沙大香肠更名为“文和友·唐人神大香肠”——长沙晚报
“湖南网红”文和友关店再开店?官方回应——澎湃新闻
文和友称广州市场“无关店计划”,但其模式为何难复制?——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