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微
编辑|先锋谷
2015年,柴静推出了《穹顶之下》节目。
本想将焦点放在雾霾问题上,提醒观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可谁也没想到,她却因为一句话彻底毁了自己的事业。
被观众指责“崇洋媚外”,整个人更是彻底“销声匿迹”。
那么离开公众视野9年后,如今的她过得怎么样?
01
柴静的辉煌人生,是从2001年开启。
那时她刚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顺利进入央视。
并且成为《东方时空》的记者兼主持人。
磨砺两年后,她开始担任《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
而这就意味着,柴静已经得到央视的初步认可。
可是对于柴静而言,目前的成就还远远不够。
她希望自己的名气再大些,野心也在不断充斥自己。
于是,她等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2003年,非典爆发。
网络不发达的情况下,没有人知道病情的具体情况。
只能隐约察觉到它的严重性。
对于病情未知的恐慌,在整个国家蔓延开来。
当时的情况,用人人自危来形容毫不夸张。
而前往实地报道的记者,也被冠上“危险”的标签。
就在此时,柴静主动站出来。
她愿意放下自身的安危,向国家和民众去报道最新病情。
她明白其中的危险,但也能看到其中的荣誉。
而且当时的柴静,才27岁。
或许是因为年轻无所畏惧,也或许是因为野心的促使。
总之,她成为首位报道非典的实地记者。
在柴静的报道下,公众知道了最新的情况。
并且在看到央视记者现身的时候。
更能明白国家对本次病情的重视程度。
所以,无论是表面的病症,还是内心的忐忑。
柴静都在某种程度上,抚平了公众的情绪。
而她也借此一炮成名。
所有人都记住了这位面对非典勇敢无畏的女孩。
在非典中,柴静连续3天内6次进入隔离区。
为国家汇报上最新的病情数据。
只身入难关,孤勇换荣誉。
柴静很勇敢,而且她也很幸运。
同年底,柴静成为“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在困难面前不顾个人安危。
大是大非面前能明白什么是正事。
不管柴静最初的心内所想。
她都在非典中做出了牺牲。
同时,她也成就了自己。
后来,柴静在央视备受重视。
2006年还推出自己的专属节目《柴静两会观察》。
还被评作央视的品牌栏目。
2009年,柴静不再担任记者。
也离开了《新闻调查》节目。
不管这个节目曾带给她多少荣誉。
她都必须要奔赴新的世界。
在央视的时候,柴静主持过很多节目。
《24小时》《面对面》《看见》都是她的节目。
而柴静也凭借出镜频率,让观众印象深刻。
2013年,柴静出版自传作品《看见》。
讲述过往10年的记者生涯感悟。
这本书在当时销量直接超过百万。
而柴静也凭借文采,被称作“公知女神”。
可惜她的辉煌,也止步于这个称呼。
02
当时的柴静,事业上所向披靡。
有公众的喜欢,也有自身的底气。
说是人生巅峰也不为过。
所以在第二年,她从央视离职。
准备靠自己的能力大干一场。
可她却不知道,现实并不容易。
在央视的时候,有人提点有人帮助。
公众对她也带着“央视”滤镜。
所以央视主持人的成功都是必然。
但脱离央视,很容易就“不受控”。
2015年,柴静拍摄纪录片《穹顶之下》。
她走访于各地,调查雾霾根源。
自己花费上百万,制作周期长达一年。
甚至国内外来回奔波。
任谁都能看出来柴静对此的重视。
可等到最后,她却没等到期望中的效果。
甚至得到的评价是“没什么用”。
早在2010年,柴静还在主持《面对面》。
节目特地邀请到丁仲礼院士。
因为在此之前,国际上已经有了“减排方案”。
而且是发达国家联合提起。
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带动环保理念,减少污染。
很明显,发达国家已经不需要过多研究设施。
所以他们理直气壮提起“减排”。
可发展中国家依旧需要不断发展。
那么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牺牲掉节能减排。
若是减排,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停止发展。
请问中国该如何回应,才能达成双向保障呢?
对此,丁仲礼直接否定。
表示放弃碳排放,就是放弃发展。
可柴静却不同意。
因为在她看来,环保理念高于所有。
其实如此看,只是两人观点冲击。
柴静之所以被攻击,都是因为她的语气。
采访间处处透露出西方国家的优越。
反而对中国“满是不屑”。
丁仲礼院士,也没惯着她。
一句“中国人是不是人?”
让柴静哑口无言。
她不能当着镜头的面否认。
可心里恐怕却没有很赞同。
不然她的表情,就不会如此僵硬。
此时的她,对西方国家已经很崇拜。
事实上,柴静的翻车早有预告。
2013年,正是柴静事业最好的时候。
被爆出前往美国生产。
更是让孩子出生就拥有美国籍。
为此,她不惜离职也要奔赴美国。
事情曝光后,柴静的遭受不小的冲击。
但她毫不后悔。
怀孕期间,柴静被诊断出孩子有肿瘤。
以至于孩子刚出生就要遭受手术。
生活在北京多年,柴静早已习惯雾霾。
可她不想让女儿也遭受雾霾的干扰。
所以才有了《穹顶之下》这档节目。
看似大义凌然,实则只是为了自己人。
以女儿患肿瘤来探讨雾霾问题。
柴静扬言是自费拍摄。
却被爆出投资方式是外国机构。
节目中用了数据上百项。
可最后却被质疑数据造假。
而她自己也被扒出言行不一。
生活中开汽车出行,本就不环保。
哪来的脸在纪录片中呼吁别人呢?
又或者,她质疑的环境问题只是表面。
只是想为自己的行为找个合适的借口。
此事之后,柴静就很少再出现。
后来得知消息时,她已经移居国外。
那么柴静如今的生活究竟怎样呢?
03
如果从事业历程来看,柴静很普通。
靠着自己的拼搏才得到重用。
可若是从家世来看,柴静一点也不普通。
父母的具体工作,现在都扒不出来。
柴静年幼时,住在祖传宅子里。
宅子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可以看出家族底蕴深厚。
那么小资人家,会如何培养孩子?
吃饱喝足,身体健康,散养就行?
还是拼尽全力,把孩子送上更高的平台?
普通家庭尚且都是后者。
更别提手握资源的大家族。
父母忙于工作,柴静小小年纪就很独立。
4岁上小学,15岁上大学。
她似乎永远都比别人快一步。
对成功的渴望,是否也比别人更急切?
18岁时,柴静大学毕业。
可她却选择重头再来。
实习的时候,就在湖南卫视。
又去北京广播学院深造。
随后顺利跳槽到央视。
后来的名气和董卿不相上下。
一直以来,柴静的人生都很顺利。
当时的她,一定欣喜万分看着自己的成就。
对未来也充满期许。
可谁能想到,她的辉煌来得快去得也快。
被公众厌弃后,柴静选择出国发展。
有网友曾在国外偶遇柴静。
经历风波后,她早已没有曾经的风光。
面容憔悴发亮稀疏,看起来老了很多。
脱离央视和国家后,还有谁会在意她?
而她自己也明白其中的关键。
也或者是,经历舆论后只想过安稳的生活。
总之柴静没有再频繁出现。
公众对她的关注,只能从爆料中获取。
曾经的她是新闻的传播者,后来的她却成为新闻当事人。
每次露面都会引起关注。
但无一例外的是,公众对她的期许只是希望她“过得不好”。
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曾经的“大言不惭”。
曾经的“公知女神”,终究沦落为公众厌弃的对象。
可是归根到底,柴静怨不得别人,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若是她坚定初心,专注于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
那么现在的她一定能得到“高地位”。
可惜她却半路更改目标,选择了其他归宿。
那结局是好是坏,也只能是自己负责。
其实,所谓的“公知”二字,指的究竟是什么?
有学识有素养,并且能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可也正式因为他们受到了认可,那一言一行就要更加注意。
只有不辜负公众的期许,才能对得起“公知”的标签。
结语
身为公众人物,言行处于高度的审视之下。
每一句话、每一个作品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而柴静的经历则警示着所有公众人物。
在涉及公共议题时,应秉持更加严谨、客观。
否则再出名的人,也抵不过舆论的逼迫。
而对于公众而言,也需要在评判时保持理性与冷静。
以更成熟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公众人物的功与过。
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健康、理性的舆论生态环境。
部分参考资料:
《人民网》|柴静家境曝光
《搜狐新闻》|《穹顶之下》引发热议
《中国新闻》|柴静离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