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朋友小李在书法展览上讨论着各种作品。
小李指着一幅笔画流畅的作品说:“这线条看起来很美啊,字好像有生命。”我却有些迟疑,“书法真的只是线条的艺术吗?”小李皱了皱眉,不解地望着我。
正巧,展览现场安排了一场钱浩教授的专访,何不听听专家怎么说?
为何质疑“线条的艺术”观念重要?
钱浩教授开始讲解,他认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一观点是对书法深度的错误解读。
书法不仅仅是在纸上画线条,而是笔画、结构和章法的结合,其中每一个元素都超越了简单的线条美。
钱教授指出,书法的魅力在于它能将笔画塑造成精致、有序的形态,这种形态的美妙和高深让书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用钱教授的话来说,认为书法只是线条艺术,这种观点会让书法失去规约和独特性,变成一种普通书写。
正因如此,质疑“线条的艺术”观念是建立书法正确认知的关键。
“线条的艺术”观点何时开始流行?
钱浩教授继续讲述,这种观点并非中国书法传统中固有的,而是受到西方美学影响后在近现代逐渐流行起来的。
演讲中,他提及清代碑学运动及其革新求变之心,为“线条艺术”铺设了道路。
此外,近代的大师们如梁启超、宗白华,为了让书法与世界接轨,纷纷将书法对标西方的线条美学。
梁启超曾说:“西洋美术,最讲究线。
”又有宗白华将罗丹的线条美学和中国书法相提并论,这些观点的普及使得“线条的艺术”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看法。
而实际书写工具的变化也影响了这种观念的传播,现在人人皆用硬笔,硬笔使人易于接受“线条”的概念,而一听到“书法是线条艺术”,便觉得理所当然。
如何正确判断书法的好坏?
钱教授笑着问:“你觉得书法的好坏有客观标准吗?”看来,如何评判书法的优劣确是个头痛的问题。
有人认为字好坏是一目了然的,但进入书法领域,判断优劣却变得困难重重。
他说道,书法的美不仅仅是直观的感受,它有易把握和不易把握的部分。
易把握部分如楷书的结构,可以在日常书写中感知;而不易把握部分则包括笔法和章法的细腻之处,需要专门学习。
缺乏读帖经验,就难以品评书法的精妙。
书法的好坏固然主观,但也存在客观标准,例如写法是否符合规范,形式是否美观,这些原则性的标准帮助我们在理性基础上欣赏书法。
书法艺术的创新空间与限度那会钱教授聊到书法的创新,令在场听众们都精神一振。
很多人都关心书法是否还有创新空间。
钱教授深信书法永远有创新的可能性,但空间相对较小。
书法的艺术原理决定了其创新限度。
任何创作若不遵循书法的根本,却试图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革新方式,就容易偏离书法本质。
他说,书法的真正创新都是微妙且有渊源的,它不能快速突破,需要逐步“纳米级”前进。
钱教授以几种楷书笔画为例,详细梳理了古人的创新历程,这些变化虽细微,但历程却是慢慢积累而来的。
今人若想有所创新,也需耐心、经验和“显微镜”般的观察力。
书法无需神秘化当谈到“书法无需神秘化”时,钱教授的话极为直接。
他认为,不需要用太过抽象的命题来诠释书法的艺术性,譬如“线源于道,墨生于气”这样的描述,只会让书法变得晦涩难懂,不能为欣赏和研习提供实际帮助。
书法的艺术性不在于玄虚的理论,而在于实实在在的技巧和美学,只有明确具体、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才能让书法发扬光大。
入门帖的推荐最后一段实属温暖,钱教授提到如何选择书法入门帖。
不少人觉得隶书《乙瑛碑》或者唐代楷书最为合适。
钱教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目标进行推荐,有时是硬笔字,譬如赵孟頫的《道德经》,有时是毛笔楷书,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最吸引大家的是钱教授建议临写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经》、《乐毅论》等,临写成大字以掌握基本技法。
此外,他还强调兴趣和快乐在艺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若对某种字体、书家特别感兴趣,应随心发现,享受自由的探索。
钱教授的言论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考路径:书法不仅是书写,更是一种深厚的艺术功底。
我们应尊重它的传统,理解它的美妙,而非将它看作单纯的线条。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书法的风采,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
正如钱教授所启示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门超越线条的艺术。
这种艺术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我们应以这股初心,继续探索书法的真正意义,并将这份传统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