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家有长寿老人是一种福气,象征着家族的繁荣与祥和,是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的生动写照。然而,现实生活中,照顾长寿老人却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甚至成为子女们难以承受的重负,就像老王一家的经历一样。
老王的母亲活到了 92 岁,本是村里人人称羡的 “喜丧”。但这长寿背后,是老王长达十余年的艰辛照料历程。自母亲 80 岁身体机能下降,各种老年病纷至沓来,老王便辞去城里工作,和妻子全身心投入到照顾老人的生活中。从起初推着轮椅晒太阳、聊天的温馨画面,逐渐演变成面对母亲认知障碍、记忆力衰退时的无奈与疲惫。
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老王无数次重复 “我是小王啊,你儿子……”,得到的却只是空洞眼神和呓语。白天无故发脾气、乱扔东西,晚上失眠吵闹,让老王和妻子的生活陷入混乱。他们不仅牺牲了自己的工作,也失去了休闲娱乐的时间,逛街、看电影、好好吃顿饭都成了奢望。妻子因长期操劳,容颜憔悴,皱纹与银丝悄然爬上脸庞,她的抱怨也道出了心中的苦水。老王自己也患上严重失眠症,靠着安眠药才能入睡,身心俱疲的他,在 “孝” 与 “累” 的挣扎中艰难前行。
老王并非个例,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 “50 后”“60 后” 子女面临着同样困境。他们自身已年老体弱,却还要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重任,而家庭养老功能在人口流动加速、空巢化现象严重的当下不断弱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需求,这使得子女们的压力愈发沉重。
面对这一现状,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探索 “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 的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养老服务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广 “互联网 + 养老” 新模式。这些举措无疑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带来了希望之光。
在我看来,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子女们固然应秉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但在力不从心时,社会和政府应给予更多支持与帮助。
我们每个人也终将老去,如何构建一个完善、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乎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希望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能让长寿老人真正成为家庭的幸福源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关爱与安宁,让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不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新时代温暖人心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