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接连离奇死亡,国安推出重磅短剧,直指阴谋真相

高见有文化 2024-11-09 01:20:19

一场离奇车祸,引出惊天秘密。

风平浪静之下,必定暗潮汹涌。

近日国家安全部推出微短剧《暗潮汹涌》。

704所研究所负责人,航空材料专家齐新华在开车回家的路上遭遇了车祸,看似意外,实则人为。

故事背景设定在2023年,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2023年意外死于车祸的冯旸赫教授。

2023年7月15日,据环球网消息,2023年7月1日,我国著名指挥控制和人工只能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旸赫教授在北京因车祸不幸逝世,英年38岁。

此消息一出,震惊世人,台湾退役少将栗正杰说,冯旸赫一个人可抵500个师,一点都不夸张。

西方媒体则幸灾乐祸地表示,冯旸赫的离世会让中国军事倒退10年。

冯旸赫到底是怎样的风云人物?为何国内外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

2003年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

2011年-201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统计系、爱荷华大学高性能计算实验室联合培养;

2014年从国防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不到30岁就当上了博士生导师,冯旸赫可谓是天选科学家。

他主要从事强化学习、智能博弈、智能规划、兵棋推演技术、贝叶斯理论的研究,在指挥控制、智能辅助决策方面取得重要创新突破。

就算这些你看不懂,也没关系,你只要记住他最牛的贡献,叫“战颅”。

在古代双方作战前通常都会先进行沙盘模拟,从而找出对方的薄弱环节。

现代战争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指挥员的个人脑力运算已经无法快速的做出最优决策,这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争中一定是要挨打的。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人工智能指挥系统,辅助指挥员做决策。冯教授研制的战颅二代系统就是这样的智能军师,是军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核心支柱,完全称得上“现代诸葛亮”。

以俄乌战争举例,在战争开始之前,外界普遍认为乌克兰会不堪一击,作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俄罗斯,军事实力远超乌克兰。

但当战争开始后,美国支援了乌克兰星链各方面AI资源、情报、军事部署、卫星图片等等,所以乌克兰打了个有来有回。

战场上, 有各种各样的武器,从天上的无人机、海底的潜艇、水面的各类军舰,到空中的各类飞机、雷达、导弹等,这么多武器如何整合到一起呢?

如果说动用人脑,恐怕除了当年的教员很难有人胜任。

而现在将这种监视、侦察、指挥、通讯、决策等所有手段整合到一起,传给超级计算机,在经过智能体战炉系统计算之后,自动分配火力,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武器去打,就可以大大提高作战效率。

另外,战场的战况瞬息万变,假如有一颗导弹正向我方阵地袭来,如果通过打电话通知拦截部队肯定来不及,这时就需要战颅决策系统,它会在第一时间通知拦截部队,下达拦截指令。

战颅系统就是一套军用强人工智能决策系统。

它可以实时的收集、整合和评估各类情报和数据,为指挥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与此同时,战颅还可以进行主动和强化学习,建立智能决策模型。

正是因为战颅在军事智能化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引起了国际范围的广泛关注。

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此撰写的一篇报告,其为美国应启动人工智能武器研究,应对中国雄心。

在这份长达750页的报告中,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如何对抗2030年成为世界人工智能领导者的中国。

该报告预测,人工智能将改变现代军事的方方面面。对此,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森的警告是——中国目前拥有非常先进的智能系统,可以模拟和预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并给出最优化的反制措施。

如果美国不加快自身军事智能系统的研发,那么可能在未来几年失去军事技术优势。

战颅系统的出现让拥有人工智能领域持续领导权的美国感到了威胁,足以证明它强大的实力。

冯旸赫教授作为战颅系统的开发者,很难不引起他们的注意。

据国防科大公号报道——

从接手这个项目开始,伴随冯旸赫教授的,是无数个漫漫长夜,无数次数据分析,无数次算法设计,无数次实验评估。

如果说,战颅是现代战争中的“最强大脑”,那么冯旸赫和他的团队,就是这个“最强大脑”里最重要的部分。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足以影响战场风云的人物,竟然会在关键时刻,意外离世。

2023年7月1日,凌晨两点多。冯旸赫像往常一样,走出办公楼,打车回家。

意外就这样发生了。一辆大货车冲过来撞上了他的车,司机没事,强撑着意识打了120,而冯教授被撞得很厉害,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冯旸赫教授去世后,多位高校教授沉痛悼念。

中山大学余超老师指出,“冯旸赫同志治学严谨、亲力亲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作为首席设计师,牵头研制的博弈对抗智能决策平台“战颅”填补了国内智能指控系统的空白。

对于学术界而言,损失了一位杰出的新生代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的青年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方兴未艾的国防智能博弈领域,我们失去了一位勇毅的开拓者和杰出人才。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但其实,我国科学家意外死于车祸的并不是个例。

2007年5月,生态学家林鹏院士在厦门遭遇车祸,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他的专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学科的空白,为中国红树林的研究和生态恢复工程起到奠基作用。

2017年9月,植物学家钟扬教授在内蒙古出差途中遭遇车祸身亡。

他和团队远赴西藏收集了上千种植物,可以存放100-400年不等,其中有些种子有重要作用,如香柏和杜鹃,被发现含有抗癌成分,并通过美国药学会认证。

2018年12月,国防科大计算机系陈书民教授,在回老家安徽六安途中发生的车祸不幸身亡。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禁运,导致我国某型战机因缺少核心芯片而受阻,陈书民教授被委以重任,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手绘几个足球场大的图纸,连续完成我国第一颗正向下兼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第一颗军用异构多核DSP, 第一颗抗辐照高性能DSP的研制任务。

2023年6月,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张大兵教授在参加学术会议中中途遭遇车祸身亡。

他提出了植物花粉外壁发育新机制,为工程不育系创制提供了新的基因和遗传资源,发现多个新型光,温敏不育系材料,并初步阐明相关基因的调控激励,为建立新型育性稳定、安全的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重要的育种材料。

这么多起车祸,难道都是意外吗?

还记得2018年12月1日吗?

这一天,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抓捕,与此同时,华裔著名科学家张首晟,在美国的公寓中自杀了。

事后,美国警方经过调查给出的结论是,张教授因为饱受抑郁症折磨最终自杀。

真是笑话,不管是在学生还是家人眼中,张首晟都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完全没有一点抑郁倾向。

1978年,张首晟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年仅15岁,1983年刚满20岁就进入了纽约州立大学实习分校攻读博士,师从世界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他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张教授是杨振宁先生最杰出的学生,杨振宁甚至断言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1996年,年仅33岁的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入选当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201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但是他的研究不只是在理论物理领域,此时,华为正在研发5G芯片,为了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华为邀请张首晟作为主要负责人对5G技术进行攻关。

他提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构想,利用2007年自己的科研成果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生产出了拓扑绝缘体,借助这种新材料,不但可以降低芯片的能耗,而且可以成倍的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完全有可能领先美国芯片巨头高通一个时代。

经过5年的研究和实验,2018年11月28日,张首晟教授团队宣布与华为合作的5G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让人猝不及防的是,就在2018年12月1日这一天,张教授在美国坠楼身亡。

一个早就实现财富自由且事业有重大成就的人会得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还能正常工作?

在美国,抑郁症导致的死亡是正常人的8倍,或许只是因为方便走流程而放出的迷雾弹,试图迷惑众人。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战役,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对峙从未停止。

很多年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钱老就曾经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对于人才,霸权国家的统一态度是——得不到就毁掉。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无数科学家们肩负科研重担,砥砺前行。

我们不能失去他们,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Vivid)

0 阅读:0

高见有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