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车险快到期的时候,你有没有被电话、短信、甚至保险专员的消息轰炸得头昏脑涨?一天接到好几个电话,搞得你怀疑是不是有猫腻。别急,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你以为只是为了业绩?其实背后还有更多的玄机。车险市场竞争激烈,销售渠道多样,保险公司为了业绩压力,不得不提前联系老客户。层层加码的业绩考核,优质客户的筛选,甚至拖延策略的博弈,这些都是保险公司频繁联系你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剖析一下这背后的故事,让你在接到这些电话时,心里有数,钱包不瘦。
每年车险快到期的时候,电话、短信、甚至保险专员的消息全都来了,好像怕你跑了一样?有时候一天能接到好几个电话,甚至搞得你怀疑是否有猫腻。为什么会这样呢?提前续保到底靠不靠谱?对此,我咨询了一些内行人,才发现背后的答案并没这么简单。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就是为了业绩吗?毕竟,现在买车险不比以前了,投保的渠道不要太多——支付宝可以买,微信上可以买,甚至还有4S店都能直接上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及早抓到你这个老客户,搞不好就被别人抢走了。的确,这方面的因素很重要。毕竟,现在的车险竞争很激烈,销售考核的压力也很大。特别是很多公司,每年都要求正增长,这个压力就更大了。
说白了,公司把指标下达给管理层,管理层为了自己不扣钱,就会给前端销售“加码”。有些公司层级非常多,层层加码下来,前端销售业绩目标往往“很逆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拓客户都联系完了,业绩还不够,肯定只能联系老客户了。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很多销售,会提前一个月联系我们,甚至还有提前一个月半的情况。
但背后的原因不完全是这么简单。说到底,车险并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赔付率、保单流失率、客户风险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公司是否赚钱。看似是保险公司和每个客户都在打电话,实际上联系的只是那些比较优质的客户而已。因为这些客户的出险记录少、驾驶习惯好,赔付风险低,相当于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更多、风险更小。对于那些赔付率高,或者存在较大风险的客户,保险公司往往会采取另一种态度:要么提高保费,要么就干脆不主动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车主,可能从来没接到过“催保电话”——并不是忘了你,而是他们觉得你的价值有限,甚至会亏本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越是有很多保险公司联系你,你博弈的空间越大。说白了,肯定是有利可图,甚至有比较大的利益可图,大家才会这么殷勤。也是因为如此,接到这样的电话,不要先拒绝,可以都加好微信了,看看他们的报价。例如,你可以对比各家公司提供的折扣力度、附加服务和理赔政策。有些公司为了抢你这个老客户,甚至会推出一些额外的优惠,比如赠送道路救援、玻璃险、划痕险等等。这些附加服务看似不起眼,但在实际用车过程中,可以为你省下一大笔钱。
另外,交保险也不要太着急,可以适当地拖一拖。因为越接近“截止日期”,大部分保险公司,往往会推出更大的优惠力度来“挽留”你。这个时候,只要保持冷静、不轻易答应,可能就能拿到更实惠的报价。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去年初买的车,第一次保费总计9300元,说实话,这个价格真不便宜。到了今年续保时,合作的保险公司提前一个月联系了我,告诉我只需要6300元,并且附加了不少优惠。按理说,这个价格已经让我挺满意了,但我还是选择了再等等看。结果没过几天,陆续有更多销售联系我,优惠幅度越来越大。直到临近截止日期时,我竟然收到了一个4300元的报价。而且这还不算完——划痕险、洗车券等福利都打包送了过来,算下来实际保费相当于3300元左右!就这个情况,简直不要太划算了。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以后接到类似的电话,不要直接挂断或者拒绝。试着对比不同保险公司的方案,适当“拖一拖”,可能会让你省下好几千块钱。与其让自己的钱包“被动瘦身”,不如学会用这点时间,为自己争取利益。毕竟,能省一点算一点,反正也不耽误时间、不着急,不是吗?
车险续保电话频繁的背后,既有保险公司业绩压力的推动,也有市场竞争激烈的无奈。层层加码的业绩考核,优质客户的筛选,甚至拖延策略的博弈,这些都是保险公司频繁联系你的原因。作为消费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现象,通过对比和拖延策略,获取更优惠的保费和附加服务。接到续保电话时,不要急着拒绝,试着对比不同保险公司的方案,适当“拖一拖”,可能会让你省下好几千块钱。毕竟,能省一点算一点,反正也不耽误时间、不着急,不是吗?用智慧和冷静应对这些电话,让自己的钱包不再“被动瘦身”,这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