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秀兰,今年55岁,高中毕业。年轻时家里条件不好,高考落榜后就进了一家小工厂打工,后来嫁给了我的前夫,在这个小县城里安了家。
婚后,我和前夫一起经营着一家小餐馆,日子虽然忙碌,但也算安稳。然而,十年前,前夫因病去世,留下我和女儿小雅相依为命。
这十年里,我既是母亲,又是父亲,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小雅争气,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工作,如今也已经结婚生子,生活算是稳定了。
她多次劝我去省城跟她一起生活,可我放不下在县城的房子和熟悉的环境,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换个地方生活不习惯。
我现在靠着前夫留下的房子和一点积蓄过日子,日子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去。只是,一个人住着,总觉得屋子里冷冷清清的,尤其是冬天,吃饭都懒得做,随便凑合一口就过去了。
一年前,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张德胜,他比我大三岁,是国企退休职工,退休工资比我高,生活上也比我讲究。
张德胜年轻时结过一次婚,后来和前妻离婚,儿子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来。他一个人住着,也觉得孤单,就想着找个伴搭伙过日子。
我们相处了一段时间,觉得彼此性格合得来,生活习惯也能适应,就决定试着搭伙过日子。没有领证,只是搭伙,各自的经济独立,生活上有个照应。
我把他接到家里住,他负责买菜,我负责做饭,日子过得平稳而安逸。
可我没想到,这样的日子才过了一年,就出了问题……
张德胜搬来和我一起住后,日子确实比以前热闹了不少。家里终于不再是冷锅冷灶,有人陪着说话,吃饭时也不再只是对着电视机发呆。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们相处得还算融洽,他是个有生活经验的人,做事也讲究,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每天早上还会出去买新鲜的菜回来,让我觉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他的控制欲很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管,甚至连我跟女儿打电话的时间长短,他也要插嘴。
有一次,我和小雅在电话里聊了半个小时,他就在旁边不耐烦地嘟囔:“有什么好聊的?一天到晚就知道跟女儿黏糊,孩子成家了,你也该学会放手。”
我皱了皱眉,心里有点不舒服。小雅是我唯一的亲人,我和她说说话怎么了?可我没吭声,想着大家搭伙过日子,总要互相迁就。
可是,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他开始干涉我的开销,觉得我给小雅寄东西太频繁,甚至有一次,我买了一双新鞋,他都忍不住数落:“你都多大年纪了,还买这些花里胡哨的鞋,省点钱不好吗?”
我听得心里直发冷。他退休金比我高,平时买烟买酒一点不手软,可我给自己买点东西,他就要管三管四。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搭伙生活到底是不是个好主意。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小雅的一次来访。
那天,小雅带着孩子回来住几天,孩子活泼好动,在家里跑来跑去,不小心把张德胜的茶杯碰倒在地上,摔碎了。他的脸色当时就变了,黑着脸训了小雅一句:“你这当妈的是怎么带孩子的?这么没规矩!”
小雅脸色一僵,立马道歉,可他依旧不依不饶,抱怨孩子太吵,连带着说我:“你也惯得没边了,孩子回来就应该管管,不能让家里乱成这样。”
我心里一阵难受,小雅是我唯一的女儿,难得回来住几天,家里热闹点不是好事吗?孩子淘气点又怎么了?我忍不住回了一句:“孩子回自己姥姥家,怎么就不能随便点了?”
他冷哼一声,没再说什么,但脸上的不满却写得清清楚楚。
小雅走后,我越想越不是滋味。以前一个人的时候,至少我可以随心所欲,女儿回来,我可以高高兴兴地招待她们。可现在,家里像是多了个管家,事事都要听他的。
更让我下定决心的,是我听到他无意间跟朋友的一次聊天。
那天,他在客厅和朋友打电话,聊着聊着,声音不自觉地提高:“我现在住在她家里,日子倒是还行,就是她太护着她闺女了,什么都想着她闺女,将来这套房子肯定是留给她女儿的,我算是白住。”
我站在厨房里,心里一沉。原来,他是这么想的?是啊,这房子是我和前夫的,是留给小雅的,他当然不会有一分钱的份,可他竟然在背后这么说我?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搭伙本是为了找个伴,可我却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被束缚住了,女儿回来,我要看他的脸色,花点钱我还要顾及他的想法,这样的日子真的能长久吗?
第二天,我去了房管局,把房子过户到小雅的名下。我不是怕张德胜抢我的房子,而是想把一切都交代清楚,让自己彻底安心。
可没想到,张德胜知道后,立马发了火。他冲我大吼:“你什么意思?我是白替你照顾家了?你过户给你女儿,就没考虑过我的感受?”
我冷冷地看着他:“我这房子本来就是给我女儿的,你搬进来之前就应该清楚。”
他气得脸都涨红了,指着门口:“行,那就散伙吧!既然你这么护着你女儿,那你就自己过吧!”
我点点头:“好,散伙就散伙。”
他愣了一下,可能没想到我答应得这么爽快。他以为我会挽留,可我的心已经死了。
他收拾了东西,愤愤地走了,房门被他摔得震天响。可我站在客厅里,心里却前所未有的轻松。
这一年,我以为自己找到了依靠,可到头来,依旧是一个人的日子最自在。
小雅知道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妈,你终于想明白了。”
我笑了笑:“是啊,人老了,还是自己过得自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