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雪花,喜欢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形容雪花。比如,唐代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将雪花比作洁白的梨花;北宋诗人邵雍有,“万树琼花一夜开,都和天地色皑皑”,则是将雪花比作人称“仙花”的琼花;而东晋女诗人谢道韫通过“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将雪花比作随风飘荡的柳絮。
万树琼花一夜开,都和天地色皑皑
反过来,诗人也喜欢用雪花来形容各种美好的事物,而且这种形容,往往让人拍案叫绝,大呼过瘾。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苏轼当然读大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句子,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不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这首经典的豪放词,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
古往今来写波涛汹涌的诗词,很少有能超越这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诗圣杜甫在《渼陂行》中写道,“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堆琉璃”,美则美矣,但没有气势,谁能想到“琉璃”,除了精美,还有什么气势呢?诗豪刘禹锡在《浪淘沙九首》中写道,“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气势也还不够,因为这里的雪堆只有一堆,没有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诗仙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倒是写出了气势,“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其实还是用“白雪皑皑”来形容白浪滔天,但“喷雪来”的气势还不是不如“捲起千堆雪”的气势。
那么“捲起千堆雪”到底好在哪里呢?首先,用“白雪皑皑”来形容白浪滔天,极端贴切。“涛似连山喷雪来”也是这样。而且,“捲起千堆雪”,给人的画面感,就像是大山雪崩了,千堆万堆雪,呼啸而来的感觉,极度让人震撼。
细究起来,“浪花”真的跟“雪花”一样,有情意绵绵的“小浪花”、“小雪花”,有白浪滔天的“巨大浪花”,有惊心动魄大雪崩的“巨大雪花”。因此,用雪来形容浪,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2.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唐人喜欢写“早梅”,最有名的莫过于诗僧齐己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利用“一”字来形容梅花开放之早。朱庆馀的“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斗雪开”固然是早,但没什么特点。个人以为写“早梅”最好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张谓的这首《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僧齐己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固然是“早”,但又过于单调,只是强调了“早梅”的“早”,而没有其他的意味。而这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中的“疑是经冬雪未销”,则含义丰富得多。
首先,“疑是经冬雪未销”,诗人将梅花怀疑是雪,意味着在冬天的末期,或春天刚刚来到,不然,在夏天,是不会有人怀疑是“雪未销”的,这就紧扣了“早梅”的“早”字;而“不知近水花先发”,是说诗人今年还没有见过梅花开放,所以说不知,这也紧扣一个“早”字。
其次,“疑是经冬雪未销”,以“雪”喻“梅”,表达了梅花的洁白,可以和雪花媲美。这种将梅白和雪白媲美的诗句,宋代人经常使用。比如,文学家王安石的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又如金代诗人张建的“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都是这样。这无疑是受了这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启发。
总之,“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以“雪”喻“梅”,层次感更加丰富,是描写“早梅”的巅峰之作!
3.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春天的鲜花实在太多了,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桃花,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梨花,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杏花,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牡丹,等等。在百花齐放的春天,李花就显得很不起眼。写李花的诗词也很少,在这其中,大文豪韩愈的这首《李花二首·其二》,就显得非常特别: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拿。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
夜领张彻投卢仝,乘云共至玉皇家。
长姬香御四罗列,缟裙练帨无等差。
静濯明妆有所奉,顾我未肯置齿牙。
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这里的层次感又是更上一层楼。首先,诗人还是以雪花的洁白来形容李花的洁白,宋代诗人卢梅坡说过,“梅须逊雪三分白”,说的是梅花的白,不如雪花的洁白。而这里,韩愈说李花是仙人用雪花剪刻成的,这就是说李花和雪花一样洁白。
其次,“平地万堆雪”,比喻场面之宏大,以“万堆雪”比喻李花开放之茂盛,这是这句诗的第二层含义。李花开放时,叶子还未长出,放眼望去,满树都是洁白的李花,再加上园子里有无数株李树,看起来就像“平地万堆雪”一样。
最后,还在这半句,“剪刻作此连天花”,“天花”是佛教用语。天花又称天华,《大智度论》卷九说到,“天华芬熏,香气逆风,天莲华青赤红白,诸天供养,应持天华。以其妙好,故其为天华”,除了将李花比作雪,还将其比作“天花”,意味着它香气怡人!
一句,“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是描写李花的最高境界!
4.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李白诗仙李白喜欢用“雪”来形容宝剑的锋芒,他在《侠客行》中写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一位身着经典行头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而这首《古风·其十六》,也延续了他的一贯写作风格: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沈失相从。
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莫邪与干将两柄宝剑,纹如蛟龙飞腾,它们是天生一对。像雪花一样洁白无瑕的剑锋,上面镌刻着芙蓉花。剑锋寒光闪闪,像深夜里大雪一样明亮;上面的芙蓉花,显得更加秀美。
一句,“雪花照芙蓉”,展现的是冰天雪地里的寒光闪闪,用它来形容剑锋、剑芒,再恰当不过。白色的鲜花很多,有梨花、琼花、茉莉等等,如果用“白花照芙蓉”,则显得剑锋过于阴柔,而不是雪花的阳刚。
有了诗仙李白的开头,后世诗人基本上都是用“雪花”来形容宝剑的剑锋。元代诗人余阙在《白马谁家子》中写道,“腰间双宝剑,璀璨雪花明”,加上“璀璨”二字,更进一步。清代诗人朱鹤龄在《宝剑行》中写道,“我歌宝剑神激烈,霜锷雪花今不灭”,也是如此。
5. 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许棐茉莉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描写茉莉的诗词,也不在少数。在众多的茉莉诗词中,个人以为,这首南宋诗人许棐的《茉莉》是其中的佼佼者:
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
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鬓边香。
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
这首诗好就好在,茉莉是初夏开放,诗人明知夏天没有雪,却还是以雪来形容茉莉花,让人意想不到,却又让人不得不叫绝。
“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南方生长荔枝的地方移栽而来的茉莉花,小巧玲珑,像雪花一样;像雪花一样洁白无暇,又像雪花一样清凉,来到了长安,来助长安一夏天的清凉。
一句,“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把茉莉比作玲珑雪,有两大神似的地方:一是,雪花的洁白,和茉莉花的洁白神似;二是,茉莉花的白色,茉莉花的幽香,在初夏时节,给人带来阵阵清凉,跟雪花的清凉也是神似。
所以,用“玲珑雪”来形容茉莉花,再恰当不过。而且,这句,“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比之明代诗人陈淳的“薰风如有情,吹帘散香雪”,同样是将茉莉比之雪花,要美了很多。
6.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将雪花比喻成梨花,最有名的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将梨花比作成雪花,最有名的是大文豪苏东坡的这首《和孔密州五绝 其三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除了说明雪花的洁白,跟梨花的洁白是一样的外;还展现了雪花的宏大场面,像千树万树梨花一起开放一样壮观。而苏轼的这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也同样有多层含义在里面。
首先,“惆怅东栏一株雪”,当然是描写梨花的洁白,完全可以和雪花的洁白媲美,以至于诗人都把那一株的梨花,当成了一株雪花了。
其次,“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后半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中的“清明”,有多种理解,一是可以理解成“清明节”,二是可以理解成“清清白白”,寓意是人生的清清白白。那么,“一株雪”中的“雪”,古人一向认为是“高洁”的象征。
所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可以理解成,我很惆怅,这东栏梨花就像雪花一样高洁,可以又有几个人的人生能像梨花和雪花一样清清白白呢?
7.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唐代诗人张谓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多重含义,一是紧扣梅花和雪花的洁白;二是紧扣一个“早梅”的“早”。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这首《梅花绝句·其三》中的“雪堆遍满四山中”也具有多重含义,但又有所不同: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放,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就像雪堆一样洁白。
一句,“雪堆遍满四山中”,当然首先说的是梅花的洁白,洁白得就像雪堆一样,堆在了四周山坡上。
其次,“雪堆遍满四山中”,四面山坡上都是雪堆,可见场面之宏大。这漫山遍野的梅花开放,这壮观场面,也只有下雪能够与之媲美。只有这宏大的场面,才能引出诗人的下一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要化身千亿,才能把这所有株梅花树都看完。
当然了,这首诗,诗人更强调的是“雪堆遍满四山中”宏大,然后才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极度喜爱之情!
8.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刘筠前面说了,最早形容雪花飘飘之美的,是东晋的谢道韫,她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道出了雪花纷飞和柳絮纷飞的神似,以“柳絮”形容“雪花”。而这首北宋诗人刘筠的《柳絮》,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以“雪花”来形容“柳絮”:
半减依依学转蓬,班骓无柰恣西东。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
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
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杨花漫舞,最后,一片片广袤的沙原宛如盖上了洁白的春雪;柳絮轻飞,整日,一条条宽阔的阡陌上风吹不息。
这句诗,不禁写出了柳絮纷飞如同雪花纷飞的场景,更进一步写到了柳絮最后落在地面上的情景,那是就像千里沙漠上覆盖了一层洁白的春雪。
一句,“平沙千里经春雪”,极为准确。柳絮只有落在沙地,才神似一层春雪;如果是落在土地上,那么它极容易受土色的影响而不再洁白,就很难以“雪”来形容;如果是落在水中,则也不像“雪”,像什么呢?大文豪苏轼是这样说的,“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像一池破碎的浮萍。
9.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宋及后世诗人,喜欢将梨花和月一起写,因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梨花显得更加洁白。这种写法有很多,比如,大晏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武衍的“寒食梨花月,新晴杨柳风”;清代词人张惠言的“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都写得非常唯美。而这首明代诗人杨基的《菩萨蛮》,则将“梨花月”写得更好: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
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
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
梨花枝上层层雪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娟娟”,同“涓涓”,缓流、细流。指月光像溪流一样悠长、缓缓流动。水晶帘外,月光像溪流一样缓缓流动;庭院中的梨树枝上,像是开了一层又一层的雪花。
这句词中,无论是“娟娟月”,还是“层层雪”,都形容得极其惟妙惟肖。“娟娟月”,把月光那柔美的照射,如同涓涓细流一样展现出来;而“层层雪”,则形容梨花开放之茂盛,因为庭院的梨树不多,不能用“千树万树雪花开”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梨花的茂盛,但用一层一层雪花,重重叠叠的开放来形容其茂盛,就非常准确了。
整首词,除了用雪花来形容梨花,还用月光来对比梨花,让人感觉美不胜收。更为有意思的是,今夜却没有月光了,只能让梨花独美,更是衬托出梨花独一无二的美。“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嫦娥姐姐,今夜你也不出来了,只能让我独享春色了。
10.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这首《七绝·观潮》,在毛主席那些宏大叙事的诗词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但仍然写得非常有特色,这是毛主席诗词中少有的专心欣赏风景的诗词。
毛主席诗词中欣赏风景的地方很多,但很少有能专心欣赏风景的,都带有其他心境。比如,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有风景描写,“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么好的风光,但马上又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挂念祖国的经济建设。又如,他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好一幅风景如画,但最后还是会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要歌颂人民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但这首这首《七绝·观潮》,是毛主席少有的只写风光的诗词: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千里波涛滚滚来”,观潮,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不像海浪那样一浪接一浪,让人应接无暇。而是你远远的就能看到一条巨浪,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席卷而来,由远及近,只有一条巨浪。所以,你会看到,“千里波涛滚滚来”的壮观场面。
“雪花飞向钓鱼台”,这里,毛主席用“钓鱼台”来称呼“观潮台”,“钓鱼台”有“稳坐钓鱼台”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惊天动地潮水从容不迫的心态。而“雪花飞向钓鱼台”,形容潮水从天而降的巨大气势,而雪花又形容了潮水的洁白。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人山人海的观潮人们,潮水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非常壮观;又像从千军万马的战场呼啸而来的铜骨铁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