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可以延续,但也需要一个清晰的边界

萌萌说情感 2025-02-21 14:04:27

大约两年前,我妈开始信佛。

那是她身体不太好的时候,邻居就劝她,“信佛能保佑健康。

”于是,我妈一头扎了进去。

虽然饮食上没有像医生建议的那样严格调整,鱼肉依然吃,但她确实按照习惯在初一十五坚持吃素,还每天念经拜佛,村里的人都说她心地善良。

不过,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事。

她出门时,总喜欢带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米粒、鸟粮甚至狗粮,说是拿来喂流浪猫狗的。

曾经有一次,她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小猫,不仅花钱买药给它治伤,最后还因为没救回来而心疼了好几天。

我一开始觉得,这或许是她信佛之后的一种生活调剂,反正身体能走动,多做点善事也挺好。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逐渐让我感到疑惑和心酸。

前几天,为了给我妈的手机充电,我偷偷拿起她的手机,却意外发现了她和其他人的微信聊天记录。

有人经常在微信上找她要钱,语气轻松随意,像是跟一个特别熟的朋友说话一样:“姐姐,给我200块吧!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样的聊天并不是一两次,而且金额从200块到500块不等,甚至没有任何“借”的字样,直接就是“要”。

仔细翻看了几条聊天记录后,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我妈平时没有多少固定收入,能帮上忙的都是我哥给她的生活费,她就这么轻易地把钱转出去,值得吗?

更让我担心的是,这些“好友”当真是来交心的吗?

还是另有目的?

第二天,我试着旁敲侧击地问她,微信上那些要钱的人是谁?

她笑着说,“嗨,不就是村里那些老姐妹嘛,平时都处得不错。

”她好像并没有觉得被人占了便宜,还解释道,信佛以后要讲善心,帮人一把也是积德。

如果这些人不是因为需要帮助,而是看准了我妈的单纯和善良呢?

其实我能理解,信佛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妈的一种情绪寄托。

她生了一场大病后,性格发生了些许变化。

早些年,她是个很爱“较真儿”的人,家里的事情都会亲自过问,但病后,她反倒显得更柔和、好脾气了。

在邻居和姑姑的劝说下,她开始信佛,一开始是尝试着解闷,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每天拜佛、念经,仿佛能给她带来一种内心的安宁。

她说,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不好,也希望万事随缘,活得轻松点儿。

可善良和信仰并不能等同于被人随意利用。

特别是那些村里的所谓老姐妹,有的只是嘴甜会哄人,有的甚至来得直接,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而我妈,却始终笃信“帮人是一种美德”。

前段时间,村里有人过生日,我妈竟特意给人家办酒席、买新衣钱,甚至还塞了500块红包。

可没过几天,那人就在村里说她是个“傻老太太”,还说“她的钱不要白不要”。

我听了这些话,气得半天说不出话。

后来,我尝试着和我妈聊这些事,希望她能明白,与人交往需要有个底线,面子之外还要顾及到自己实际的能力和家庭的情况。

可她根本不以为然,嘴里只念叨着,“他们也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我妈的善良无可厚非,但帮人怎么就变成了“条件反射”一样的事?

甚至有时候,连对方的用意真不真诚都不仔细分辨。

更让我无奈的是,这种“老实人”形象渐渐传了出去,连村里不认识的人都知道她“乐善好施”。

我妈的事情让我明白,善良确实是我们对待世界的一种美好态度,但如果没有分辨力,没有底线,那么这种善良极有可能变成被利用的理由。

有时候太软弱的善意,不仅成全了别人的得寸进尺,反倒可能伤害到自己。

帮助他人固然重要,但明辨是非、适当保留自己的界限并不过分。

善良是人性中的优点,但应该是一种理性而坚守的美德,而不是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

如果你也有和我妈一样的亲戚或者朋友,希望他们懂得:善良可以延续,但也需要一个清晰的边界。

0 阅读:0
萌萌说情感

萌萌说情感

分享治愈的文字,让爱与希望永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