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环绕中东的局势,简直是一层又一层的迷雾,黑幕和黑幕叠加,看得人眼花缭乱。2月13日,哈马斯宣布将继续按照先前的停火协议,在本周六再次释放3名以色列人质。然而,截止目前,以色列方面依然没有回应。此前,哈马斯以以色列违反协议为由,拒绝继续释放人质,这一举动激怒了特朗普。特朗普随即向哈马斯发出了一个堪称“最后通牒”的警告:如果在本周六中午前,哈马斯没有释放所有人质,他将单方面取消停火协议,并暗示不排除美军参与其中的可能性。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哈马斯在仅仅几天之后就改变了态度,宣布将继续履行协议,甚至透露出“调解国”的功劳,埃及和卡塔尔似乎扮演了关键角色。《参考消息》报道确认了这一点,称两国斡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问题来了,这真是埃及和卡塔尔的“功劳”吗?笔者认为,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
哈马斯如今面临的局势,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对于这个抵抗组织来说,当前的“人质”就是他们手中的唯一底牌。如果哈马斯不抓住这个筹码,他们的未来可能就如同风中残烛。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的“加沙移民计划”似乎并非空口无凭。特朗普公开施压约旦,要求其接收加沙难民,一旦这一计划实施,哈马斯的生存空间将被彻底挤压,甚至可能迎来灭顶之灾。
因此,哈马斯将人质作为生死存亡的关键,其背后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虽然埃及和卡塔尔竭尽全力进行斡旋,但仅凭这两个国家的努力,哈马斯的态度不大可能发生如此迅速且戏剧性的变化。那么,是否有更深层的因素在推动这一切呢?
从哈马斯的改变来看,笔者不禁要问:这背后到底是不是伊朗在暗中操控?哈马斯作为伊朗的支持力量,伊朗对其决策的影响力无可匹敌。换句话说,在这种事关哈马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伊朗的态度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毕竟,在以色列可能对伊朗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打击其核设施的背景下,伊朗如何应对,将直接影响到哈马斯的战略选择。
根据《华盛顿邮报》2月12日的报道,未来几个月内,以色列可能会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动攻击,这无疑将引发中东地区新的战火。而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回应也透露出某种微妙的信号——如果伊朗的核设施遭到袭击,德黑兰将加速建造更多新设施,这一表态看似强硬,实际上却是充满了“软”意图,更多的是在进行战略上的缓和,而非准备直接军事反击。
这种言辞和伊朗的实际意图之间的矛盾,似乎为我们揭示了另一层面:伊朗不愿意看到区域局势进一步恶化,因为这无疑会加速其在中东“抵抗之弧”的衰退。美国和以色列或许早已洞察了这一点,因此通过公开释放情报,向伊朗施压。伊朗感受到压力后,迅速反应,通过指示哈马斯继续履行停火协议,实际上是在用加沙局势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给美以制造战争借口。
然而,随着停火协议的继续执行,哈马斯的处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以色列政府,尤其是内塔尼亚胡的极右翼盟友们,要求在停火协议第一阶段结束后,继续对加沙采取军事行动,以彻底消灭哈马斯,甚至进一步实施特朗普的“移民计划”。这一策略显然让哈马斯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无论是继续执行停火协议,还是在背后进行抵抗,哈马斯都处在一个几乎没有出路的局面。
对于哈马斯而言,放弃人质手中的筹码,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后一张“底牌”。而继续维持停火协议,则可能在极端的压力下,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哈马斯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拖延时间,等待一线希望。
综上所述,当前哈马斯的态度转变背后,涉及的不仅是埃及与卡塔尔的调解,更多的是伊朗这一“大玩家”的深层次博弈。无论是特朗普的“最后通牒”,还是以色列的军事威胁,都在试图逼迫哈马斯做出决策。而在这一切背后,伊朗的战略考量无疑是推动哈马斯行动的关键因素。如今,加沙的未来,似乎注定要被更大的博弈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