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寒切帖》、《谯周帖》拓本四种

书法爱好不简单 2025-01-15 22:44:39

王羲之草书《寒切帖》,纸本。天津巿艺术博物馆藏。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释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王羲之《谯周帖》拓本四类

《谯周帖》共三行,二十九字,系《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牍。《右军书记》著录帖文,《宣和书谱》著录此帖目。《淳化阁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

《谯周帖》是王羲之向周抚打探谯周后代的信函。谯周,字允南,三国时益州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精研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其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诸葛亮领益州牧,命谯周为劝学从事。亮卒,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後主刘禅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说後主降魏,刘氏无虞,蜀地免遭涂炭。谯周有子三人:谯熙、谯贤、谯同。谯周之孙谯秀(字元彦)性清静,不交于世,知将大乱,豫绝人事,州郡辟命,不应。及李雄据益州,安车徵之,亦不应。常冠鹿皮,躬耕山薮,抱德肥遁,抗节玉立。水和三年(三四七),桓温平蜀,曾上表荐谯秀的操。逢萧敬叛乱,谯秀避乱宕渠川中,年九十余卒于家。王羲之所谓“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正是指谯秀。羲之欲打听他的下落,并想让周抚证实是否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具有“高尚不出”的志向,羲之年轻时亦无廊庙志,晚年主动挂冠归田里,皆与谯秀的志向合拍。

释文:

云譙周有孫,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王羲之的《谯周帖》拓本共有四类,每一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四类拓本展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技艺。他的笔法灵动多变,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仿佛是在纸上跳跃的音符。例如,有的笔画犹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有的则似微风拂柳,轻盈飘逸。这种精湛的技艺不仅体现了王羲之个人的深厚功力,也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

从历史意义方面去审视,这些拓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以及艺术审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通过对《谯周帖》拓本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士族阶层对于书法艺术的推崇以及文化交流的活跃程度。

再者,从审美角度分析,这四类拓本各具特色。有的拓本布局严谨,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整齐有序的美感;而有的则显得错落有致,充满了变化和灵动之美。这种多样性使得它们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总之,王羲之《谯周帖》的这四类拓本,无论是在艺术价值、历史意义还是审美角度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0 阅读:16
书法爱好不简单

书法爱好不简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