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8 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
从现场视频可以看出,滑坡发生时山上的石头和泥土如汹涌的潮水般滚滚而下,速度极快,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此次山体滑坡规模巨大,滑坡体厚约 10 至 20 米,宽约 100 米,滑坡方量达到 10 万余方,形成了长约 1.2 公里的碎屑堆积体。如此庞大的滑坡体量,给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尽管救援工作争分夺秒地进行,但不幸的是,截至目前,这场山体滑坡已造成 1 人遇难,28 人失联。
山体滑坡的诱发因素,通常来讲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持续雨雪、河流冲刷等,人为因素则是山体周围进行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矿山开采、坡体堆栽、爆破或水库蓄(泄)水等。这两大因素,有时可以单独成立,有时则会相互作用,比如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遭遇恶劣天气后便会引发滑坡。
那么,筠连县山体滑坡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
在滑坡发生之前,筠连县已经连续降雨,而当地也将此次滑坡定性为“持续降雨及地质条件影响,造成高位山体滑坡转化为碎屑流”。不过,从当地村民的反映来看,滑坡的真正原因,恐怕不是单纯地持续降雨那么简单。
实际上,早在此次滑坡之前,危险信号早已不断闪烁。据当地村民回忆,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山上就常有石头滚落,他们曾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消除隐患。而且就在滑坡发生的前一天,在同一地点附近就曾发生过小型垮塌。
另外,在山体的后方有一新一老两座矿场,新矿场已经运营了 20 年左右,规模庞大,每天都有大量的大货车拉着煤矿进出。这些大货车的频繁行驶,不仅对道路造成了损坏,也对山体产生了震动和冲击。
长期的矿石开采不但使山体内部的岩石和土体结构逐渐松散,还让山体植被遭到破坏,使得山体失去了这层天然的保护屏障。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刷,山体的稳定性也大大降低。当地村民对矿场影响山体、植被等问题一直心怀担忧。
对于这些隐患,当地也不是无动于衷,事实上,当地还多次进行了隐患排查,也提出了预警,甚至还给出了解决的方案。
在当地政府2021年的隐患点数据汇总表中,金坪村2组的隐患点类型写着“崩塌”而非“滑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为三级黄色预警,表示预警区内气象因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遗憾的是,4年前的这一预警,并未及时转化为有效的预防行动。
金坪村2组,正是此次山体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核心区域,遇害和失联人员均发生在该组。
除此之外,在当地2022年整理的隐患点排查中,明确指出金坪村 1 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并在隐患点表格中明确建议 “搬迁避让”。当地村民也一直在喊房子要拆,不过一直没有等来消息。这份隐患建议也最终停留在了表格中。
更让当地村民不解的是,专家在事发前曾进行过现场勘查,但勘查结果却未能及时反馈给村民。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和沟通的缺失,导致村民对自身的安全状况一无所知,也无法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
也就是说,在山体滑坡之前,当地已经完全掌握了可能发生灾害的隐患信息,既有当地村民反映过这种担忧,亦曾派专家到现场做过勘察,还专门就此做出风险评估,也拿出了具体的防患措施,但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一场让人悲恸的灾难。
由此来看,筠连县山体滑坡灾害,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自然灾害,天灾的背后有着人祸的影子。
如果当地在隐患排查之后,把解决方案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也不至于造成如此之大的伤害。退一万步讲,即便其他工作先不做,把处于隐患之中的村民早早迁移走,也不至于现在这个结果。
这场灾难暴露出当地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严重不足和责任缺失。面对明显的安全隐患和预警信号,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灾难的最终发生,这种不作为和拖延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