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作战武器装备的研发,首先要考虑未来空战的确切场景。新一代战机取代老一代战机,这是必经之路。但这个新,新在何处,能否实现,能否带来全新的作战效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实中,往往因为这个新字不确定,而导致项目难有进展甚至下马的,案例多的是,如美国空军的NGAD空中优势战斗机研发项目下马,中国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轰20迟迟不能定型,等等。
首先来分析一下航空武器。一战时射程只有30-50米,飞机上的飞行员甚至用手枪相互射击。机枪出现后,杀伤距离增至100-150米,机上的航炮达到1000米,近距离上才开火是常态。越南战争期间出现了空空导弹,将杀伤距离增至2-5千米。然后空空导弹开始演进,现在已经达到“200千米”以上。这是今天大部分空空导弹最远的射程,当然,许多国家正在研制射程达300-400千米的下一代空空导弹。
其次是防空武器地空导弹系统。这是飞机的主要敌人,其效能和射程也一直在提升,从S-25的射程35千米到现在S-400的将近400千米,改进是显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弹变得更智能,更精确,不再是仅仅受飞行员控制的喷气式弹药,而完全可能是独立的武器装备了,只要能够进入规定空域,就能自动发现和识别其中的目标,截获并将其歼灭。今天为了击落一架飞机,1-2枚导弹就够了。但要击落俄罗斯的战机可能困难一些,苏-34连“爱国者”也能避开。尽管技术改进的力度、技术对抗的强度一直在上升,但有一个规律始终不变,那就是击落一架飞机的费用,现在与过去相比大致相同,这让人很是奇怪。
要知道,现代战机的造价是节节攀升。1945年雅克-9的造价是226000卢布,P-51是52000美元,“梅塞施米特”Bf109花费德国128000马克。而今天,一架苏-35S接近8500万美元,Block 70/72批次的F-16是6400万美元,F-35B则达到1.35亿美元,F-35C是1.17亿美元。当然1945年的美元与2025年不能相提并论,但战斗机的造价增长了80-100倍中事实。除此以外,用于空勤和地勤人员的费用也在增加。空军人员从空中的飞行员到地面的维保人员,都是精英成员。从某种角度看,飞行员的培训比航天员更复杂,航天员无需完成剧烈机动来摆脱自制导导弹,飞行更慢、更平静一些。而战斗机飞行员则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刻也无法安宁。
现代战斗机飞行员的能力要比二战时期的同行强得多,虽然计算机、导航系统、跟踪瞄准系统大大简化了飞行员的工作,但对态势感知、行动决策和动平衡、长航时、超过载这些方面的要求却十远超过去。同时,也增加了地面工程技术人员的负担,近80年来他们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维保内容清单上出现了电动液压系统,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显示器和头盔目标指示器,等等,而且还在无休止地继续增加。飞机是相对可以再生的东西,而飞行员不是。这是经过精心培训的高级专业人员,其工作的复杂性也许只有潜艇兵可以与之相媲美。
这一切导致航空兵部队的战斗力构成复杂而又昂贵,需要高精尖的武器装备和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经过长期的高强度训练磨合才能形成有效的作战能力。
既然如此复杂昂贵,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对无人机作战系统寄予厚望。因为它可以携带自制导炸弹和导弹,不必消耗宝贵的人力资源飞行员,更主要的是可以大量采购。但是,电子对抗加入战场后,这一切又变了。操控无人机的方法必须改变,通过光纤通信,而这又让战场上无人机操控员面临严重的生存问题。S-70“猎人”无人机被俄罗斯自己的导弹击落,这是高空高速“忠诚僚机”理论失败的典型案例。假如敌方截获并接管了对无人机的控制,那麻烦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