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目的的旅行,就像是在流浪,没有归宿。

柳公子说 2017-06-02 23:11:47

朋友C君说:这个月要去江西南昌,看滕王阁。

我问他:滕王阁是谁建的?

他茫然道:不知。

我再问他:滕王阁因谁出名的?

他还是一头雾水。

我最后回了句:那你去看个锤子。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了?只是拍拍照?只是看看景?只是在以后的谈资里增加点料?还是,只是散散心而已。

每个人的愿景不同,但有一点,我相信是共识,出于好奇。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去体验一回什么叫“腻”。然后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家睡觉,第二天你问他什么感想。他会说好美,好大,好长。。

记得第一次跟L君聊旅行的意义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我喜欢旅行这个词,是行走,而不是游玩,是体验,而不是从众。

L君说起了自己的第一次毕业之旅,2012年去庐山的一趟旅行。之所以选择庐山,完全是出于小时候对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遐想。但真正面对面,直视庐山的时候,宽不过三米,就像一条小溪流,从天而降。那时正值四月初,不是雨季。

想到自己第一次这么远的路程,就看了一道三米宽所谓的“银河落九天”的瀑布,很是失落的他,看到了沿途广告牌上写着“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的标语,于是就马上启程去三叠泉。

时间是下午,等到一路跋涉来到传说中的三叠泉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三叠泉,顾名思义,就是水流从高处下来,中间经过了三个波折,就像流经三个台阶一样。此刻的他,用“很奇妙”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夹杂了失落,惊讶,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茫然”。

去过三叠泉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段不断往下走的石阶的山路,用“荒野”来形容也不为过。关键是,那是一段不断往下走的路。当你要回去时,那就要不断的往上走。天黑了,索道也停了,L君说,那是他第一次面对黑暗的恐惧。每上一个台阶,脚都在发抖,是累的发抖。如果爬不上去怎么办?如果出现意外怎么办?那种行走在黑暗里,微微的星光,你只敢盯着脚下的路,不敢四处张望。

对于这趟旅行,L君说:已经记不得三叠泉是否壮观,已经记不得庐山上空气多清冷,那次黑暗中的行走,更多是因为逞强惹的祸,但也感谢这次经历,让我对旅行有新的理解。其实你不要多在意广告宣传里夸张强调,就像鼓浪屿的日光岩,“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但等你真正登上去后,你只会有一种感觉,就是高一点而已,完全没有那种俯视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时候,很多所谓的景点,是被吹出来的,况且在这商业化元素如此浓烈的时代,很多东西已经失去了本真。处处留心,皆是景,很多时候,刻意为之后,你会发现,这山,跟自己家乡的后山差不多样,这水,还没自己家乡的水清。

很多人选择旅行,很大的因素是为了给自己放松,看看不同的风景。杜是个特别的女孩,读书期间,就利用平时打工的钱,去了很多地方,去大草原骑马,去过与朝鲜接壤的边境处吃别具风味的烤肉,她会侃侃而谈每个地方的风俗,特色,还有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

杜说,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说自己喜欢旅行的人,但很多时候,你要是问他关于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时,常常他会没有独立的见解,甚至一问三不知的,有些地方还弄乱了地理位置。这种人就像是一个伪球迷,只是盲目的旅行罢了,没有目的的旅行,就像是在流浪,没有归宿。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人文特色,风俗习惯,如果你去过一次地方后,连这些都还是不清楚的话,只能说明一个事,你只是看过而已,而不是真正来过这里。

我想,这也许就是旅行的真正意义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