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走在大街上,想骑辆小黄车,都感觉,是不是已经推出“共享单车”舞台了,要么找不到,要么车上的二维码或数字已经被刮没了,涂没了。
小黄车应该算是“最亲民”的吧,很多人已经把它私有了,或是拉进生活区宿舍里,或是上锁或是涂改二维码,让别人骑不了。而像摩拜倒是“受伤”的比较少,可能主要因素是其有定位功能吧。
为什么频遭涂码刮码的小黄车,运营方却未有相应保护措施?
斗胆猜测,其一,成本问题。
当批量生产后,共享单车的造价可以压缩到很低,在一线队列里,小黄车造价应该算最低的吧。再则共享单车的押金模式,一辆车可以同时多个人使用,多个人注册,摊下来,一辆车的损失跟你管理这些损失的车,你要付出的寻找时间,修理时间跟费用等对比起来,那可是多的多。
其二,战略方向问题。
现如今,共享单车市场依旧如火如荼,铺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算是现阶段的主要战略,因而对于身处一线队列的小黄车来说,还不如把这精力,投放到生产更多的单车,尽最大化的把市场占有。
其三,先入为主问题。
跟第二点提到的占有市场有些类似,这些被私有化的小黄车,当二维码或数字被毁了,这车几乎成了个人专用,这人对小黄车的一个“忠诚度”问题相对也会比较高,同样的,这人去使用其他竞品的车的概率,也相应的会很低。小黄车的这种不作为行为,恰恰也算是其铺市场的最有效的方式,虽然代价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