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他是二战期间被三国元首授勋的中国铁血军人。
他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军。
成为了日本人最讨厌的中国将军。
他就是一代抗日名将,被誉为东方隆美尔的孙立人将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被杜聿明多次贬低,更是直言:卖主求荣的小人。
这到底怎么回事?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
弃笔从戎孙立人1900出生于安徽,家里算是大户,在那个年代吃喝不愁,但是孙立人并不是一个花花公子,他14岁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去到了美国留学。
从小他就想要当一名建筑师,小时候看到了很多流离失所的人,他就希望以后人人都有房子住。
但是来到美国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中国学生在这里非常卑微,更是被美国人称:“下等人!”受到这样的辱骂很多中国学生也不敢吭声,孙立人看的非常气愤。
一个国家弱小了全世界都看不起,此时的中国已经彻底堕落了他决定弃笔从戎,他知道现在要想拯救这个国家光靠笔杆子是不够的。
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考入了有南方西点军校之称的弗吉尼亚军校。正所谓乱世出枭雄,而他的确是那个“枭雄”。
乱世出枭雄1928年,毕业后回国,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初回国的孙立人并没有受到老蒋的重用,老蒋可不管你留没留国学,他有他的“黄埔嫡系”。
直到一位贵人的出现,这才让他开始施展拳脚。
宋子文对这个留洋大学生非常欣赏,同时也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引荐孙立人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副总队长。
1932年,孙立人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下属税警总团第四团。他的部队全系美国装备,他的部下大部分都是留学回来的高材生。
真正让他打出名堂的还得是淞沪会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的序幕,1937年8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改为由东向西,在上海采取了主动的反击,史称“淞沪会战”。
同时孙立人的第四团被编入陈诚第十五集团军参与战斗。
当孙立人听说可以打鬼子,非常高兴,保家卫国乃将士之责、当兵之责。
他满腔热血来到战场,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对手是号称“常胜军”的日军王牌十八军团。
日军十八军团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孤儿,从小就被培养,灌上了武士道精神,在战争中,这些日本人打起来不要命,非常疯狂。
孙立人充分利用苏州河的地势多次挫败日军。
日军久久攻不下,已经开始气急败坏了,他们开始利用机械化橡皮渡河公工具准备强渡。
孙立人率部通过手榴弹等多种武器多次炸毁浮桥,阻挡了日军七次强渡。
日军先后调了多于中国守军五倍的兵力持续攻了三个星期也没得逞。
孙立人身先士卒在一线与士兵同生共死,不幸的是一次激战中被一颗手榴弹扎伤,身上受伤多达13处,他的副官冒死将他背到医院。
宋子文得知后,急忙安排人将他送往香港治疗,这才保住了性命。
1938年伤势痊愈的孙立人,又参加了包围武汉的战斗,立了两次战功,此时的他在军中名声大起。
中国远征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多个地区,并迅速向缅甸进军,企图通过控制缅甸、印度等地来切断中国的国际援助通道。
1942年对此国民政府派出远征军,其中美国史迪威担任总指挥,由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领10万余人进入缅甸,还保护这条“救援线”,而孙立人则作为第六十六军师长也参与了这次出征。
他和杜聿明之间的矛盾也是在这里产生。
来到缅甸不久杜聿明受到英军的求救,英军称有一支七千多人的队伍被日军困住,就在他们附近,命令他们前往支援,杜聿明并没有答应,他心中有顾虑,因为刚进入缅甸时就被英军坑过一次。
但是这时孙立人挺身而出。他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千人小队前往营救。这一仗,孙立人打得漂亮。
他巧妙地从日军侧翼发起突袭,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成功解救了被困的英军。这场战役不仅让孙立人赢得了"丛林之狐"的美誉,也奠定了他在远征军中的地位。
撤退争议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日军的猛烈进攻,远征军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当日军切断了远征军的退路后,杜聿明和孙立人在撤退路线上产生了分歧。
杜聿明决定带领大部队穿越野人山返回云南。而孙立人则认为,穿越野人山风险太大,他选择带领新38师随英军撤往印度。
这个决定,成为了日后杜聿明对孙立人产生不满的导火索。在杜聿明看来,孙立人的选择无异于"卖主求荣"。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让我们先看看杜聿明率军穿越野人山的经历。野人山是一片原始丛林,环境恶劣,危机四伏。刚开始,士兵们还能保持乐观。但随着时间推移,各种困难接踵而至。
首先是食物问题。携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士兵们不得不杀马充饥。等马匹也吃完后,他们甚至开始吃皮带、皮鞋。有人尝试吃野果,却因中毒而痛苦不堪。
其次是疾病的威胁。湿热的环境让许多士兵患上了皮肤病。更可怕的是瘴气和毒虫,每天都有人因此丧生。据老兵回忆,野人山里最可怕的是蚊子,它们体型巨大,一晚上就能把人吸成干尸。
就连杜聿明自己也病倒了,不得不由士兵们用担架抬着前进。最终,杜聿明带入野人山的15000人中,只有不到3000人活着走了出来。这个损失,比直接与日军作战还要惨重得多。
反观孙立人,他带领新38师撤往印度后,虽然一开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很快就得到了英美盟军的支持。在印度期间,新38师得到了充分的休整和训练,成为了中国驻印军的主力之一。
杜孙恩怨从结果来看,孙立人当时做得没毛病。他不仅保全了自己的部队,还在后续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为什么杜聿明会对他如此不满呢?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首先,杜聿明可能对自己的决策感到后悔和愧疚。看到孙立人的部队安然无恙,而自己损失惨重,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其次,就是孙立人不服从命令,擅自带领部队救英军,最后还和英军一同前往印度,这在杜聿明眼里就是丢了民族气节,这也为何晚年的杜聿明说孙立人:卖主求荣的小人。
孙立人那种性格在国民党里格格不入。他更倾向于用自己的判断来做决策,而不是盲目服从上级命令。
这种独立性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但在等级森严的军队体系中,却容易引起高层的不满和猜忌。国民党很多黄埔系的军官都看孙立人不顺眼。
争议原因两人的争议在当时其实并分不出对错,两人站的角度不同所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而英国和中国也是同盟国。
但是英国提出了一个离谱的要求:中国军队来我的殖民地可以,进来了你们就是“难民”身份,进入之前必须把枪械上交,杜聿明一看这个肯定不干了,这对他来说就是耻辱,军人丢了枪,还不是耻辱吗?
我们不是败军,如果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丢的是国家尊严,不管路途多远,他还是选择回到中国,所以他选择了野人山。
孙立人骨子里也很硬气,但他知道野人山伤亡肯定很大,选择了前往印度,他表面应了英军的缴枪,但是到达印度后,态度大反转:缴枪?不可能的!孙立人带着部队就硬闯,我手上有枪我怕你们啥!
英国看到他硬气的态度,他们也不敢说什么,毕竟“丛林之狐”这个称号不是白起的。更重要的是孙立人之前救过英军的命。
这或许就是黄埔系和留洋系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孙立人有着聪明、理智和英勇的做法,而杜聿明也有着自己的不容易,他有着黄埔军系独有的民族气节。
只不过杜聿明当时的决定确实是错误的,白白丧失了那么多的优秀军人,杜聿明如果提前知道走野人山伤亡会那么惨重,或许当时的他会改变这固执的观点吧。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