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历史翻到了决定性的一页。在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败局已定,但是蒋介石冥顽不明,在4月20日,拒绝了《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
鉴于国民党的执拗,解放军在3天之后,以雷霆万钧之势,跨越长江天堑,成功占领了南京,并随即宣告南京市人民政府的成立。
同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了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宣告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长达数十年的独裁统治的终结,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没想到,丧心病狂的蒋介石并不甘心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开始为了寻求后路,并在12月,被迫宣布“引退”,随后,带着大量的财宝的文物,败走台湾。从此,这座海岛成为了他的政治避难所和新的政治舞台。
在台湾,蒋介石和他的家族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岁月。他们不仅掌控着台湾的政治命脉,还深深地影响着台湾民众的生活和思想。
不过在1988年,随着蒋经国的离世,蒋家的政治权力开始逐渐消散,蒋家后代也逐渐淡出了台湾的政坛。
在蒋介石生前,他在台湾拥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台湾人民在他的洗脑下,对他充满了敬仰和拥戴,他的雕像遍布台湾的街头巷尾,人们还用他的字来命名台湾的街道。
那么,在台湾的教科书中,蒋介石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台湾的教科书是否会客观地呈现他的作为和失误?台湾人民又为什么对他的态度转变的如此之快?
台湾教科书中的蒋介石
自古天下能人居士,都很在乎自己的身后名,蒋介石也不例外,和无数古人一样,蒋介石来到台湾之后,也开始操控台湾的舆论,把控台湾的人心。
在他的授意下,台湾的教科书中,他简直是“天选之子”般的存在。在蒋介石当政的那些年中,台湾小学的国文课本中,关于蒋介石的文章,十分雷人。
在这些课本中,蒋介石被塑造为一个勤勉、勇敢且充满爱国情怀的领袖形象,几乎每一册国文课本都不乏赞美“总统”蒋介石的篇章。
翻开那个时代的台湾小学二年级课本,你会发现一篇名为《蒋总统小的时候》的文章。这篇文章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蒋介石童年时期的种种,关键词就两个:勤劳,坚韧。
这篇文章中写道,蒋介石自幼就不畏惧辛劳,每日都会主动承担起家中的洒水扫地等家务活,还会帮助母亲在菜园里劳作。当母亲忙于织布时,他便在一旁安静地读书。
还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逆水小鱼”的寓言故事,讲的,还是小时候的蒋介石,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蒋介石小时候在河边玩耍时,观察到一群小鱼奋力逆水而上,尽管水流湍急,小鱼们多次被冲回原地,但它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向上游游去。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蒋介石,他从中领悟到了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所以,才成就了后来的蒋介石。
文章在最后还强调,要像蒋介石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巧的是,这个“逆水小鱼”的故事,在蒋介石故乡浙江奉化溪口地区广为流传,至于蒋介石,压根和这个故事没什么关系。不得不说,编撰教科书的人,真是会拿捏人心,一个小小的故事,被正式写入了台湾的国文课本中,从此成了荼毒那一代学生的“精神毒药”。
到了三年级,课本中就会出现一篇名为《爱国的蒋总统》的文章。讲的是蒋介石就读于陆军学校期间的故事。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文章中的蒋介石,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非凡勇气和坚定爱国立场的人。
文章中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某日,陆军学校迎来了一位日本卫生学教官。这位教官在授课时,为了形象地说明卫生学中的某些原理,竟将一块泥土置于桌上,并声称:“这一块泥土里面,有四万万个微生虫。”然而,他话锋一转,竟将中国比作这块泥土,将四万万中国民众比作寄生其中的微生物。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在场中国学生的强烈不满。其中,蒋介石的反应尤为激烈。他义愤填膺地走到桌前,将那块泥土一分为八,目光如炬地反驳道:“日本有五千万人,是不是也像五千万个微生虫一样,寄生在这一小块泥土里呢?”蒋介石这番掷地有声的反驳,让那位日本教官顿时哑口无言,脸色涨得通红。他万万没有料到,在这群看似稚嫩的中国学生中,竟有如此勇敢且爱国的青年。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早已经不可考,但是蒋介石在抗日时期的表现,可不是这样的,他甚至还想过和日本谈交易,完全不像是能说出这种话的人。
但是,这则故事被写入台湾小学课本,意图就很明显了,明显是想在台湾新一代的孩子们心中,树立起蒋介石的高大形象。
而在台湾小学五年级的国语教材中,有一篇题为《忠勇的蒋总统》的文章,这里面的内容,更是夸大其词,以至于让无数小学生对蒋介石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文章讲述了1922年的一段历史,当时,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正身处广州,却遭遇了部将陈炯明的叛乱,当时孙中山先生始料未及,仓皇逃跑,而宋庆龄为了保护他,让他先走,自己却在极度惊恐中不幸流产。
后来孙中山先生不得不暂时躲避到永丰军舰上,我们都知道,这时候,就该蒋介石当场登场了,他还凭借这个契机,成了国民党内数一数二的重要人物。
此时的蒋介石,正身处上海,当他得知孙中山先生蒙难的消息后,不顾身边人的劝阻和危险,义无反顾跑到了广州营救孙中山先生。
当他最终登上永丰军舰,出现在孙中山先生面前时,孙中山先生很是欣慰。还激动地说:“他来了,好像增加了两万援军。”后来,蒋介石就有了一人顶“两岸援军”的美称。
真够无语的,这些课文在今天看来太过夸张和可笑,但不得不说,蒋介石这宣扬工作做的真是到位,愣是把那个时期的台湾人唬的一愣一愣的。
黄粱一梦终醒
看到这些,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高度超标的个人崇拜色彩。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蒋介石被赋予了“爱国”,“忠勇”,“自强不息”等种种光环,几乎被神化为了一个完美的形象。
但是,谎言不可能维持太久,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时间会告诉人们答案。
“蒋家王朝”败落后,台湾的教科书内容自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代的台湾人,又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蒋介石。
台湾社会,变成了从曾经的大肆颂扬到如今的全方位“批蒋”。
也是在那一段时间,在民进党的推动下,原本遍布岛内的蒋介石雕像也遭遇了大规模的拆除。
随着民进党上台执政,国民党受到了打压,民进党觉得,蒋介石是阻碍台湾政治议程的绊脚石,为了实现他们的狼子野心,和所谓的“台独”主张,民进党开始推行“去蒋化”,还在教育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大量删减了和蒋介石相关的内容,同时削减了传统古诗词,古文言文以及中华传统文学经典作品。
那时候台湾教科书中,蒋介石从“完人”变成了制造白色恐怖的刽子手,人们甚至连对蒋介石的称呼也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
几年间,总统府”更名为介寿馆,桃园中正国际机场更名为桃园国际机场。中正纪念堂更是被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仪队被全部裁撤,蒋介石诞辰和逝世纪念日被官方正式废除。
2005年,《蒋介石日记》的部分内容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公开。台岛人民惊讶地发现,原来蒋介石和以往课本中的形象,是大相径庭,课本中的他,“爱国”,“忠勇”,“自强不息”。
而日记里透露出的蒋介石,却是个贪财好色、爱逛窑子,爱睡女人,性格执拗,有仇必报,刚愎自用,心眼小,手段狠辣的政治野心家。
后来在2013年,台湾“文化部”为基督徒蒋介石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算是比较客观的还原了蒋介石原本的形象。
事实上,从一开始,蒋介石的野心和所作所为,就注定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从不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一个为了上位攀上民国四大家族的人,一个为了政治野心讨好美国的人,一个在华夏被日本鬼子被入侵时,嚷嚷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人,一个在国共达成共识,共同抗击敌人,却在背后对友军下黑手的人,一个把台湾从大陆分离70多年的人,没有哪一点值得尊重,这就是他注定会失败的原因。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