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夫妻隐居深山,疯狂造娃连生10胎,30岁像40岁,声称不懂避孕

玉箫苒得笔记 2024-10-30 11:12:06

文/编辑 玉箫苒的笔记

你敢想象么?在这个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生孩的年代,深山里的一对情侣12年来连生了10个宝宝,10个啊,真的是想都不敢想啊!

这么多,能照顾得了么?后来一打听为啥会生这么多娃子,你猜怎么着,人家竟然说,不知道咋避孕!

真的是离了个大谱啊!21世纪了,竟然不懂得怎么避孕?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2020年夏天,互联网的算法将一个偏远山村的家庭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个叫韦国则的90后小伙,凭借着“九个孩子的爹”的身份,成为了全网热议的对象。

人们震惊于这个家庭的“人丁兴旺”,更困惑于在这种贫困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夫妻二人,以近乎一年一个的频率,孕育着新的生命。

“多子多福”,这句在农耕文明时代被奉为圭臬的古训,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却显得格外刺耳。

韦国则的家,位于都安县上镇村一个偏远的山坳里,距离村委会所在地,步行需要将近一个小时。崎岖的山路、破败的木屋、零星的玉米地,构成了这个家庭生活的全部图景。

韦国则并非家中的独子,但童年的经历却比独生子女更加孤独。

因为家庭贫困,他自幼就被送给了别人抚养,直到十几岁时,才被亲生哥哥找到,接回了家。

这段经历,在年幼的韦国则心中,埋下了一颗渴望亲情、渴望热闹的种子。

多年后,当他自己组建家庭时,这种渴望便转化成了一种近乎执拗的信念:孩子多,家里才热闹,孩子才不会孤单。

妻子蒙秀萍,是瑶族人,从小没读过书,汉语说得也不太流利。早年丧母、缺乏父爱的经历,让她对丈夫的这种想法感同身受。

2008年,两人结婚后的第二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彼时的韦国则,还未满18岁,在法律意义上,甚至还是个未成年人。

孩子的到来,并没有减缓这对年轻夫妻“造人”的步伐。

在接下来的12年时间里,蒙秀萍先后诞下了9个孩子,而当他们的故事被曝光时,她的腹中,还孕育着他们的第十个孩子。

频繁的生育让蒙秀萍的身体不堪重负。30岁出头的年纪,却苍老得像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常年的劳作,加上生育带来的损伤,让她腰椎和胸口经常疼痛。

但即便如此,这对夫妻,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停下”的可能性。

韦国则不是没有想过要控制生育,只是现实,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妥协”。

“我们村里也发放避孕套、避孕药,但我们不太会用,有时候就忘了。”

“我听说男人做结扎手术对身体不好,以后干活都没力气了,我还要赚钱养家,不能做。”

“我老婆身体不好,也不能做手术……”

在韦国则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计生政策的认知偏差,更看到了他对自己、对家庭缺乏清晰的规划和责任意识。

“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就像是一剂迷魂汤,麻痹着这对年轻父母的神经,让他们在生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真相。

韦国则一家,并非个例。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像他们这样因为缺乏科学的避孕知识、抱持着“多子多福”观念而选择多生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在很多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让孩子们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责任。辍学务农、外出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孩子的宿命。

而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土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生存依靠。

“我以后老了,干不动了,还得靠这地吃饭呢。”

韦国则的话,或许朴实,却也道出了无数中国农民的心酸和无奈。

在他们看来,孩子,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未来生活的保障。

但这种建立在“多子多福”基础上的生育观念,在现代社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逐渐失效,多生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压力、更沉重的教育负担。

韦国则一家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韦国则常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还要寄回家里补贴家用。妻子蒙秀萍则留在家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还要下地干活。

尽管当地政府为他们一家落实了低保、医疗保险等福利政策,但面对着10个孩子的吃穿住行、教育医疗等开销,这些微薄的保障,依然显得杯水车薪。

“多子多福”的背后,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而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孩子们,又能否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韦国则一家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发酵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当地政府为他们一家提供了住房保障,将他们从破败的木屋,搬迁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各种爱心捐赠也纷至沓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些希望的曙光。

但物质上的帮助,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改变韦国则一家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生育,不仅仅是本能的驱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孩子的未来,不应该被“多子多福”的迷信所捆绑,才有可能真正跳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值得庆幸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韦国则夫妇的观念,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等这个孩子生下来,就不生了。”

韦国则的话语中,少了几分过去的执拗,多了几分对未来的理性思考。

韦国则一家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农村地区,如何破除“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育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宣传教育,显然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让他们不再为生存而焦虑,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多子多福”观念存在的土壤。

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而不是像父辈那样,一辈子都被“绑定”在土地上。

只有当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提升,科学的生育观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韦国则和蒙秀萍的故事,还在继续。

他们的第十个孩子,已经呱呱坠地,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韦国则一家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走出困境,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而他们的故事,也将化作一粒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种下理性和希望的种子,让“多子多福”的旧观念,不再成为束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枷锁。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信息来源:

0 阅读:1

玉箫苒得笔记

简介:执笔键盘,半映风韵莲步翩,玉箫一管,天荒地老映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