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圈“文盲”之殇:星光下的文化缺失
娱乐圈,向来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明星们站在聚光灯下,名利双收,风光无限。不过,近些年被央媒狠狠批评的“文盲”明星现象,却如同一记警钟,打破了这看似华丽的表象,将行业的隐疾暴露无遗。
一切得从央视网那篇引发热议的《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说起,文章虽未指名道姓,却精准戳到了当下演艺圈青年演员们的要害。在这个颜值即正义、流量至上的时代,不少明星徒有其表,文化素养严重欠费,演戏全凭直觉,压根儿没琢磨透角色深层次的韵味。
王一博算是这波舆论里的“出头鸟”。2023年春节档,备受瞩目的《无名》开启宣传之旅,这本该是演员与观众深度交流、分享创作心路的绝佳契机,王一博却状况百出。被问到电影情节和角色感悟时,他憋了半天,挤出一句“不知道咋回答”,直接把场子给冻住了。紧接着,面对穿越时空见角色的新奇问题,他更是“摆烂”回应,还把问题贬得一文不值。要知道,真正专业的演员塑造角色,那可得深挖剧本的时代脉络、剖析人物的心理密码,像老戏骨李雪健,为了演好角色能把台词本翻到破破烂烂,查阅海量资料。相较之下,王一博这敷衍的态度,无疑让作品失了几分底气。据相关调研,超七成观众坚信演员对角色理解得深浅,和剧集口碑紧密挂钩,王一博此举,无疑给《无名》的口碑埋下隐患。
赵露思也没能逃过大众的审视。出道近8年,靠着甜美的长相和巧妙的营销,她迅速走红,收割大批粉丝。可颜值带来的红利终有耗尽的时候,转型之路就把她的短板全抖搂出来了。
就拿历史剧《胡同》来讲,这部剧承载着厚重的时代记忆,本是她转型的好机会。结果宣传时,她居然把角色的成长背景说错,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设定,硬生生说成党成立那会儿。
如今大家文化水平普遍提升,这种低级错误实在刺眼。回看往昔,那些实力派演员为了演好历史剧角色,不惜请历史专家开课,钻研好几个月,赵露思与之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杨洋,初代流量的代表人物,当年靠着资本猛推和出众颜值火速出圈,可演技却一直在原地踏步。那次自称“奇数控”的采访,更是沦为笑柄,镜头前把偶数当成奇数举例,闹了个大笑话。如今观众审美不断升级,对演员的文化底蕴越发看重。调查显示,超六成观众直言,要是演员文化素养欠佳,对其作品的期待值就会大打折扣。杨洋后续作品接连扑街,文化短板拖后腿的因素可不小。
王鹤棣从空乘专业跨界娱乐圈,凭借帅气长相在选秀中脱颖而出,人气飙升。但一场直播,让他的文化短板暴露无遗,把粉丝昵称“河堤吃生巧”读错,瞬间引发热议。粉丝们还强行挽尊,拿多音字、方言当借口,结果越描越黑。当下演艺圈里,像他这样文化根基不稳的年轻演员并不少见,行业盲目追逐颜值和话题,忽略文化素养把关,才导致这类尴尬场面频繁上演。
深挖这一乱象的根源,造星模式的急功近利首当其冲。经纪公司一心想着快速推出偶像抢占市场,大把精力都花在包装、炒作上,却把文化艺术培养抛到九霄云外。再加上粉丝无条件溺爱,偶像犯错也护着,让明星没了自我反省、提升的紧迫感。长此以往,演员个人艺术之路越走越窄,演艺圈的生态也愈发浮躁、畸形。
要想扭转乾坤,行业就得重塑标准,把文化素养考核融入演员的选拔、晋升体系。院校与培训机构也得跟上,强化文化课程占比,给演艺圈输送有内涵的新鲜血液。而明星们,更是得警醒过来,别在流量的漩涡里迷失自我,多翻翻书本,用文化底蕴给演艺之路铺上坚实基石,唯有如此,才能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经久不衰的掌声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