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爱石之人,也被石头所爱

姑苏摄影王建康 2023-12-05 20:26:09

圆刀,取个“圆”字,数刀下去,只见浑圆一笔渐渐有了雏形;扁刀,扁平而有角,果断几划,方才那一笔霎时支棱了起来;尖刀,状如铁钉,用其细细几番修饰,那收尾的枯笔变得清晰而不失灵动。三把刀在吴建明手上时而刚劲,时而柔媚,可工笔,可写意,仿佛书画家运笔自如。所不同的是,他运刀如笔,而任其挥洒的不是纸,而是石头。

与石为友,从认识到成为“知交”,吴建明花了40多年;与石为友,从学徒到成为大师,吴建明走了40多年;与石为友,从爱石到被石所爱,吴建明等了40多年。

爱与被爱之间,是吴建明赋予了石头厚重的文化气质,而石头丰富了他的人生态度。

与石头交朋友

狮子回头望虎丘。秋末冬初,苏州城西的狮子山对外开放,很快成了游客打卡新地标。登顶狮子山,所见不仅有虎丘,有狮山路中轴线,还有漫山的摩崖石刻。“卧龙”“洗心泉”“仙人靴”“中流砥柱”“梦里同游”等等,摩崖石刻让沉默的山有了生机,仿佛正与人对话。

其实在这次露面之前,摩崖石刻经过了一轮“上妆”。参与对摩崖石刻描色的,就有吴建明。吴建明是苏州高新区狮山村人,自小生活在狮子山脚下,对山上的草木、石块十分熟悉。“小时候就经常去爬山,哪里有个山洞,哪边的摩崖石刻是哪个年代的,这些像是自己家的一样清楚。”如今回想往事,吴建明感叹,自己竟会与石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吴建明与石“结交”是在40多年前。他初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水泥厂。工作几年后,他觉得水泥厂不适合自己,想学点更有用的手艺,便画了一幅仕女画和几棵竹子,交到原枫桥镇支津工艺美术雕刻厂,就此他被雕刻厂录用,开始跟人学刻砚。

刻砚是吴建明学艺的起点,虽枯燥却磨炼心性。在刻砚中,他技艺快速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作品的审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正是刻砚让吴建明开始了将终生相伴的事业。数年后他进入枫桥工艺美术雕刻厂。“厂里主要分为两大行,竹雕和石雕。”吴建明选择石雕,跟着师傅们学习新技能。当时,他见有位师傅手艺精,便虚心请教,还同师傅约定,只要师傅肯教他,师傅的菜就由他来买。“就这样,从师傅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或许是看到吴建明认真好学,师傅不管他买不买菜,都会认真传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建明认识了各种石头及其不同特性,他更掌握了如何在一刀一刀的雕琢下,赋予石头更多文化内涵,让石头成为艺术品。

刀与石的碰撞

一晃40多年过去了,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吴建明仍会向访客介绍案台上的三把刀:一把是圆刀,主要用于完成粗线条的雕刻;一把是扁刀,主要用于完成勾线等工序;还有一把是尖刀,用于对作品做最后的修饰。刀有大小,只此三种,在吴建明手上却能变幻万千。

说完刀再说石。刻碑40多年了,吴建明仍认为苏州青石最佳,软而且温柔,只是如今不易得;此外,他还用婺源青石,粒子会细一些,一刀下去不容易“炸”;还有山东青石,粒子粗一些,而有些带有“猪肝印”的,则被他视为下品。

不光看石,吴建明还能听石。根据石料雕刻时发出的不同声响,他能判断石料产地。比如,当刀与石相碰,发出金石之声,听来清脆悦耳的,那是山东青石。

他经手的刀与石的碰撞,不只在狮子山,还曾出现在虎丘景区、苏州戏曲博物馆、穹窿山碑廊、吴江黎里景区等地。

让吴建明印象较深的,是十多年前古镇周庄通过5A景区验收,要刻一块“中国第一水乡”的石碑,作为景区的名片。接到这个任务后,吴建明找到一块老金山石,在石上阴刻5个“A”,内灌紫铜,外嵌黄铜,高难度完成了碑刻。碑刻被运至景区后,竖立在入口处,那时吴建明心里还有些忐忑。但一个月后他到景区看那块碑,发现碑上居然被人摸出了包浆。如今,这块石碑仍是周庄景区的一大景观。

这让吴建明更加自信,并对用刀与石的碰撞来表现更多苏州文化的欲望更为强烈。近些年,为挖掘和传承苏州本土的大运河文化,他一直想完成一件《浒墅关重修董公堤记》碑刻作品,董公堤位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浒墅关重修董公堤记》由董其昌书写,吴建明苦于一直找不到书法作品的高清版本,无法完成。直到去年,他委托朋友找到高清版,终于完成了心愿。

苏工的文化自信

在吴建明的工作室内,挂着两块荣誉证书——“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和“苏州高新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室内展示更多的是他让碑刻技艺走出苏州的种种印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吴建明就开始前往各地刻碑,承担了不少极有纪念意义的任务。“远的如新疆、深圳、长春、北京等等,近的有南京、江阴等等,还到美国参与刻过牌坊等。”其中,在位于北京的“世界公园”,吴建明参与雕刻的一座缩小版的泰姬陵,“获得了当时一项评比的一等奖,被印在了当时的公园门票上。”

在浙江安吉中国竹书画碑林,当时组办方寻访多地,选中了5位刻碑师,吴建明位列其中,参与完成了一百多件竹书画碑刻。

2017年,甘肃临夏举办的砖雕手工艺大赛中,吴建明以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荣获“十大工匠”大奖。那次获奖让吴建明对作品变得更为胸有成竹。

如今,在苏州高新区的狮山商务创新区非遗文化展示厅,吴建明的个人介绍及其作品布满了一层展厅。这个展厅免费向市民开放,若有非遗文化活动,吴建明会主动前往,免费向市民介绍碑刻文化,有时现场展示拓碑技艺。

正因对刻碑饱含深情和自信,近些年传承和发扬碑刻文化,成了吴建明参与较多的活动。他的授课活动不仅在苏州,还扩大到外地的院校,并承接了南京部分高校的碑刻项目,其中仅一所高校便请他完成80块知名校友的碑刻。

不过,最近在参与了一场非遗文化活动后,吴建明颇为感慨。“活动两天,在展厅忙了两天,现场演示拓碑,但只卖出去了3件作品,收入不到600元。”吴建明苦笑。苦笑之余,他却感到欣慰,因为3件作品的买家,都挺有代表性。“一幅竹子画,被一位小朋友看中了,他还价到170元,但口袋里摸出来只有140元,辗转好几回,最后他爸爸‘借’给他30元,他顺利拿走,很开心。还有一幅是‘自强不息’,清华大学的校训,一位从东北来的游客看了很喜欢,直接买下了。第三幅是唐伯虎的字,被外籍人士看中了……”吴建明还记得,在现场跟着自己认认真真学拓碑的,还有两位小姑娘,都是游客,其中一位来自杭州,他向她们介绍了南北方拓碑的不同之处。因而,当身边人关心他的技艺传承时,他是持乐观态度的。

40多年与石为友,吴建明经历过碑刻技艺的辉煌,也眼看着身边的刻碑师相继改行,还因坚持刻碑而面临过困难,更因刻碑而获得认同。但说到底,与石为友这些年,他充实而满足,因为石头有记忆,他做的这些事,石头记得住。(叶永春 文/摄)

0 阅读:8

姑苏摄影王建康

简介:及时发布姑苏本地新闻 传递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