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版《花千骨》耗资1亿,历时四年打造,结果却是票房惨淡,口碑扑街。上映8天票房仅500万,选角和剧情改编被观众和媒体批评得体无完肤。导演试图通过情怀营销挽回局面,但观众并不买账。究竟是选角失误,还是剧情魔改,亦或是情怀营销的失灵,让这部大IP改编电影沦为“开年第一烂”?让我们一探究竟。
正文影版《花千骨》的票房表现,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耗资1亿,历时四年,结果上映8天票房才500万,连个零头都没捞回来。导演和剧版演员们卖力宣传,甚至不惜卖惨,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烂片就是烂片,情怀再多也救不了。
选角问题是影版《花千骨》被诟病的重灾区。男主角李程彬被批评为“反派脸”,完全没有剧版霍建华的仙尊气质。女主陈都灵虽然是个美女,但演不出“小骨”的纯真无辜,观众看得一脸懵逼。选角不当,直接导致观众对角色的代入感全无。
剧情改编更是让人无语。将50多集的电视剧压缩成90分钟,结果剧情不连贯,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就进入下一个阶段。关键情节处理得莫名其妙,杀阡陌和白子画的对打,居然被霓漫天一招创死,观众的智商被摁在地上摩擦。
导演为影片质量不佳道歉,称拍摄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但观众不买账。毕竟,观众花钱进电影院是为了看好电影,不是为了听导演诉苦。情怀营销也失灵了,剧版演员们的宣传并没有带来票房的回暖,观众对电影质量的失望已经盖过了对情怀的期待。
媒体的评价更是雪上加霜。央视和网友对影片的评价极差,称其为“开年第一烂”。权威媒体的批评对影片的口碑和票房有着重要影响,影版《花千骨》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票房想要回升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影版《花千骨》唯一被认可的改编是结局小骨的死亡,但整体质量不佳,无法挽救影片的口碑。观众对影片的选角、特效、剧情等多方面表示失望,认为电影不值得观看。导演需要做好血亏的准备,也不要妄想以情怀和苦情来吸引观众了。
总结影版《花千骨》的失败,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IP改编课。大IP并不等于成功,选角和剧情改编的失误,情怀营销的失灵,都是导致票房惨淡的原因。观众的审美和质量要求在不断提升,低质量的作品难以获得认可。导演和制片方需要反思,如何在IP改编中找到平衡,既要尊重原作,又要创新突破。影版《花千骨》的教训告诉我们,情怀营销不能代替作品质量,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正用心制作的作品,才能赢得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