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证监会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在其中的第三项措施“深入推进发行监管转型”中,再次提到了“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提法。
这是投资者非常熟悉的一个提法,同时也是让投资者心有余悸的一个提法。毕竟最近数年,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口号下,新股发行演绎为实实在在的高速发行,新股发行常态化成了新股高速发行的代名词。每年发股400只甚至是500只成为了市场的一种“常态”。
而在这种新股高速发行常态化的市场背景下,股市重视的是融资功能的发挥,市场行情则演绎为滞涨行情或下跌行情,绝大多数个股呈现为下跌的走势,不少个股一再创出近年来新低或历史新低,投资者损失惨重,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以至到了2023年7月24日,高层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股市仍然跌跌不休。因此,这一次重提“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投资者难免心生恐惧。
其实,对于“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提法,投资者大可保持一颗平常心。实际上,新股发行常态化并不是高速发行的代名词,新股高速发行其实是对新股发行常态化的一种扭曲。毕竟新股高速发行本身就不是正常现象,又如何能成为一种“常态”呢?就象一部车子,如果始终处理高速奔驰状态,这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将新股发行常态化演绎为高速发行,这本身就是将股市置于了一种危险状态,一种不健康状态,是将股市融资功能极端化的表现。
那么,该如何理解“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呢?对于这一提法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是对“新股发行常态化”的理解。所谓“新股发行常态化”就是新股发行正常状态化。“常态化”也就是“正常状态化”。这种正常状态化,也就是要保持新股发行正常运行的一种局面。即新股发行不能中断,中断了就不是一种正常运营状态了。如此一来,一周发行一两只新股,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发三四只新股也是一种正常状态,但一周发行十余只新股显然就不是正常状态了。
二是对“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理解。对这一提法的理解,除了对“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理解之外,重点在于“科学合理”四个字上。正如上文提到,一周发行一两只新股是一种正常状态,一周发行三四只新股也是一种正常状态。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周发行一两只新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周发行三四只新股,这就需要体现出“科学合理”的重要性了。
这里的“科学合理”,不仅要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一、二级市场的变化情况。如果二级市场持续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一级市场还大量安排新股发行,完全不考虑二级市场的下跌情况与投资者的损失情况,这显然不是“科学合理”的安排。“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就必须考虑到二级市场的变化情况与投资者的损失情况。而不能因为二级市场及投资者有较强的“韧性”,就置二级市场的变化情况与投资者的损失于不顾。
不仅如此,既然是“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这就不排除在股市非正常的情况下,对新股发行的阶段性暂停。新股发行的正常状态是建立在股市行情正常状态基础上的,而一旦股市行情进入到非正常状态,那么新股发行自然就不能保持正常状态了,这时新股发行的步伐该放缓就要放缓,该暂停就要暂停,这也是符合“科学合理”要求的。相反,在股市进入非正常状态的情况下,新股发行还坚持高速发行,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合理”要求的。
所以,对于证监会此番重提“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投资者没必要谈虎色变。实际上,“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提法是没有什么不妥的,其结果的好坏,就看监管者是以投资者为本,还是以融资者为本。出发点不同,其结果自然就不同。如今,管理层强调以投资者为本,表示要严审IPO,甚至就连国务院会议也强调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重提“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市场不妨作出乐观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