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种植那些事儿
在西瓜种植的世界里,有太多的学问和技巧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就像很多人种植西瓜,满心期待能有个好收成,可最后却事与愿违,这到底是为啥呢?你知道吗,西瓜种植从整枝压蔓,到应对特殊地形,再到防治病虫害,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先说说西瓜种植里的整枝压蔓这事儿。你要是种西瓜,会发现西瓜苗要是不管,那简直就是乱长一气。像我有个朋友在华北的老家,他在自家自留地里种西瓜。刚开始,西瓜苗疯长,枝枝杈杈到处都是,西瓜藤在地上乱爬,整个瓜地乱糟糟的。他没有掌握压蔓整枝的诀窍啊,后来西瓜结得又小又少。其实压蔓整枝是有讲究的。就拿普通的大西瓜品种和那种袖珍小西瓜品种对比,普通西瓜藤长得粗壮,压蔓的时候就得稍微重点儿,间隔远点儿,大概隔个七八十厘米压一个蔓节。而袖珍小西瓜品种藤比较细弱,压蔓就得更轻巧,间隔也短一些,50 厘米左右就差不多。这就好比照顾不同的孩子,每个都有不同的脾气呢。
那这压蔓整枝有啥时间节点嘛?当然有啦。一般在西瓜苗长到大概 10 来天的时候,就得开始观察,是不是该给它压蔓整枝了。如果是在 7 月的华北地区,天气热得很,西瓜藤长得快得很,那整枝压蔓的频率就得高一些,大概一周就得弄一次。可在 3 月的南方一些地区,气温还不是特别高,西瓜苗没那么疯长,大概半个月弄一次就行。
再讲讲西瓜地排水这事儿,特别是在坡地。南方有些地方,像两广地区,地形起伏大,坡地多。有位湛江的养殖户网友就分享过,他在坡地种西瓜,那排水要是没做好,西瓜可就遭殃了。一场大雨下来,水在坡地就像脱缰的野马,西瓜地变成了水塘,西瓜苗泡在水里,没几天就开始烂根,整片瓜地都变得蔫巴巴的。其实坡地排水系统不是那么复杂。在坡地的低端,得挖好排水沟,宽度和深度根据地形大小来定。要是坡地小,排水沟窄点深点就行;要是坡地大,排水沟就得又宽又深。排水沟要和主排水渠连接好,这样才能让水顺利流出去。这排水沟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得畅通无阻。
说到西瓜,还不得不提炭疽病的防治。在华北的一些农场里,每年到了西瓜生长的中后期,就特别担心炭疽病。我的邻居李大爷就说,他种西瓜很多年了,以前炭疽病一爆发,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给他介绍了生物防治的方法。你可以利用一些昆虫或者其他生物来对抗炭疽病的病菌。比如,有一种捕食螨,它特别喜欢吃炭疽病的病菌。你把它放到西瓜地里,它会主动去找病菌吃。这种生物防治和用化学药剂可是大不一样。用化学药剂可能会有残留,对环境不好,还可能伤害到西瓜苗。而生物防治就像是请了一群环保小卫士来保护西瓜。
咱们再聊聊西瓜种植里不同品种间有趣的数据对比。有种植面积的数据,在东北三省,适合沙瓤西瓜的种植面积比较大,能达到总面积的 40%左右,因为沙瓤西瓜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而在江浙沪地区,麒麟瓜这种小巧精致的品种种植面积占比高,能达到 35%左右,毕竟这里的消费者更喜欢口感偏甜、个头小的西瓜。还有产量对比,像早春红玉这种小西瓜品种,在适宜种植的环境下,单株产量大概能有个两三斤。而本溪大西瓜,单株产量能有个十几斤呢。
还有那西瓜盅的食俗也很有意思。在南方有些乡村,特别是福建一带,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的时候,会做西瓜盅。把西瓜顶部切下来,掏空里面的瓤,然后把糯米、红枣、莲子等食材放到西瓜皮里蒸熟,再倒扣回来,做成一个特别精美的西瓜盅。这西瓜盅不仅好吃,样子还好看,象征着团圆和吉祥。可要是在北方,在这种传统节日里大家还是习惯切西瓜吃,或者做西瓜瓤冻。这南北差异啊,真是无处不在。
我在网上还看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西瓜种植案例。有个在海南种西瓜的新疆大哥,他原本在新疆种哈密瓜那可是风生水起。可他心一横,跑到海南去种西瓜。刚开始啊,他就遇到了好多问题。海南的气候和新疆太不一样了,温度高,湿度大,西瓜苗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疯长。他的西瓜藤爬得太快,整枝都不知从何下手。而且因为湿度大,西瓜也容易得病,他的西瓜地就像是生病的小孩子,一副病恹恹的样子。但是他没放弃,一点点摸索。他发现海南这个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他可以根据西瓜的生长周期来调整施肥的时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的西瓜终于种出来了,又大又甜。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哪里种西瓜,只要有耐心,肯钻研,就一定能种好西瓜。
西瓜种植虽然有这么多要讲究的地方,但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你种过西瓜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者小窍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