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新纪元:把“智能协同”带进汽车工厂
科技完全专注唠
2024-11-19 04:19:11
“相较于销售单品,“卖方案”的打法在早期也许能让人形机器人企业更快地开辟市场。”
2024年最火的赛道,一定非人形机器人行业莫属。不管是一级市场的融资消息,还是二级市场的概念股,“人形机器人”这把火愈烧愈烈。
今年以来,大量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人形机器人竞争进入到2.0阶段——比拼商业化落地能力。
然而,人形机器人场景落地与商业价值实现也是大众争论不休的话题。
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场景落地上主要分为B端和C端。面向C端,主要以居家看护与陪伴、基础家务、娱乐与互动等为主。面向B端,主要以科研场景、制造场景等为主。
从当前行业发展进度来讲,人形机器人在B端的商业化落地进展相对迅速,其中最主要的落地场景集中在工业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场景。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开始拥抱人形机器人,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到自身的车间中,其中更是不乏位居全球前列的车企。就在最近,“新能源汽车世界冠军”比亚迪也开始了引入人形机器人的步伐。
亿欧网获悉,最近比亚迪已在长沙工业园试运营优必选与其智慧物流子公司UQI优奇最新发布的“全栈式无人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与无人车协同作业,加速打通产品从来料到生产的物流链路,实现了真正的无人物流。
从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头部车企”合作的案例中,似乎可以总结出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一些趋势及行业意义。
对制造业: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柔性化,把“智能”带进工厂随着工业3.0向工业4.0的跨越,制造业迎来了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的跃迁。
自动化时代,机械臂和自动化设备通过预设程序执行重复性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一致性,但这种模式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当下越来越多的小批量、定制化生产需求。
因此,工业4.0时代,智能化、柔性化成为新的生产范式。
物联网、大数据、AI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结合不仅使设备能自主学习优化生产,还能进行自我诊断和预测维护。
此外,柔性化生产通过模块化设计和重构的机械系统,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支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汽车产业也正处于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大汽车厂商的竞争已经发展到比拼智能化升级的阶段,包括对于智驾系统的研发、迭代升级,以及提升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对于后者而言,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如今,制造工厂已基本实现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更多时候,这些设备只是实现了单点作业,或者接入已有的自动化系统,按照既定的程序工作。在面对复杂的现实变化时,往往依然需要人力介入,对制造流程进行调整。
而基于AI、大模型等技术,具备自主决策及泛化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正是智能制造环节中的全新变量。
与传统的自动化设备不同,人形机器人所具备的“大脑”,使其获得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比如,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能够基于自研的语义VSLAM算法构建及更新工作环境地图,从而排除现实干扰,实现自主避障,确保工作流程的延续性;又或者,Walker S1能够通过端侧的学习能力,判断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自主判定是否能够继续执行,以及是否需要到下一个流程继续工作任务,不需要人工介入干预或替代决策。
同时,人形机器人具备了多模态感知能力。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制造环境中部署应用,能够不断积累全要素生产数据并实时上传到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更丰富的生产数据能够协助系统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及决策,让智能制造的全流程效率进一步提升。
甚至,我们可以畅想一个可能: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形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端侧智能水平。届时,在部署了足够多的数量之后,智能制造产线上的人形机器人将能够像真人一样随时随地自主决策,根据现实生产流程的情况对生产环节及系统进行实时调整,进一步降低对于中心化制造系统的依赖,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让制造业得以把劳动力解放到更需要的环节中。
在汽车行业中,比亚迪率先提出了“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的观点。在智驾能力的搭建层面,比亚迪的步伐相对稳健,在智能制造层面,比亚迪也显得比较务实。
对人形机器人企业:从“卖本体”到“卖方案”,更具备实操性的落地新思路在中国,B端生意难做似乎是个魔咒。
从SaaS到云计算,从算力到大模型,硬科技赛道的B端商业化,一直是个“苦生意”,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成本高、工作效率有待提升、性价比低,围绕人形机器人的种种疑问不绝于耳。
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如何扬长避短,最大化地体现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价值,成为了它们在探索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这次比亚迪在其工厂所应用的“人形机器人+无人车”全栈式无人解决方案,可以说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思路。
=目前在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应用落地的过程中,一个认知误区依然存在,即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替代工业机器人”。但实际上,人形机器人与传统的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协同。
除了之前提到的自主决策能力之外,相比于传统的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还具备了另一个显著的差异点:更灵活的运动能力。
现阶段,人形机器人更多地以双足的形态呈现,这使其能够在现实场景中实现拟人行走,如人类一样完成工作或者使用工具。
在工业制造场景中,这种能力让人形机器人具备了“打通最后10米”的能力。如何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尤其是各流程之间的自动化无缝衔接,一直是工业制造的行业痛点。
人形机器人的加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在与无人车协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包括物料分拣、搬运在内的,传统工业机器人或无人物流车难以顺利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而解决了“打通物流环节最后10米”这一命题,让生产物流流程真正实现了“无人化”、“柔性化”。
这样一来,整套解决方案便更具备可复制性及适配性。客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在制造场景中进行敏捷部署,只要配备了人形机器人,就能够形成一套闭环的无人物流方案,快速适应新任务要求,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交付。
在这种解决方案下,前面提到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作效率、成本方面的问题将尽可能被规避,取而代之的人形机器人在协同多款智能设备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在人形机器人开启商业化的早期阶段,相比于销售单款产品,这种“卖方案”的打法也许更有助于提升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认可度,让人形机器人企业更快地开辟市场,同时在供应链尚不完善,技术成熟度不高、产能有限的当下,这种“卖方案”的方式也更具实操性。
总结:头部车企引领示范,加速人形机器人应用与普及为什么人形机器人会先进入车厂测试?
从需求侧来说,相较于其它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有智能化和柔性化作业能力优势,既能快速适应新任务要求提供敏捷部署也能减少人工装配对产品设计的限制,满足汽车产业市场端更加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
从供给侧来看,汽车工厂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实训环境;汽车工厂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也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
今年以来,国外的特斯拉在汽车工厂引入自家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 2测试电池分拣工作;宝马在其北美工厂引入Figure AI的Figure 02测试搬运和装配工作;国内,蔚来、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等车企也纷纷引入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上岗实训。
多家车企对人形机器人的引入已经展示了汽车制造对创新技术的渴求与应用能力,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导者,比亚迪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胆尝试不仅具有行业引领的示范效应,更是在为整个制造业的未来描绘了新蓝图,预示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对于汽车制造来说,比亚迪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对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生产线灵活性等方面潜力的深刻认识。人形机器人的引入,有望能让生产线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快速适应不同车型的生产需求,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这对于汽车行业尤为重要,将促使更多车企拥抱人形机器人。
此外,这一实践表明,在当前阶段,相比于面向消费者的C端市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更应聚焦于B端的工厂和制造业领域。在这些环境中,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快速地实现其技术价值,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增强操作灵活性和优化成本结构,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铺平道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