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公主阿九: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有文化的悠悠酱 2024-12-21 13:11:12



说到金庸笔下的千金小姐,首先有长平公主。

金庸小说中的公主甚多。最美的是《书剑恩仇录》中的香香公主、最刁蛮的是《鹿鼎记》中的建宁公主,戏份最少的是《天龙八部》里的西夏公主和《射雕》中郭靖的未婚妻华筝公主。

但要说身世最悲惨或是武功最高的公主,那就只有长平公主阿九了。

无论是小说中还是历史上,长平公主都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的一生,见证了封建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衰史;

同时,也亲身经历了所谓高贵身份背后的苍白与荒诞。

长平公主名为朱媺娖,是崇祯与周皇后的第二个女儿。

长平公主在她父皇统治时的封号是坤兴公主,清朝时才改封为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天生就气质高贵,喜爱诗文,擅长刺绣和烹饪。

历史上,她留下的故事其实并不多。

她16岁时被崇祯许配给都尉周显,但这婚事却一度被搁置,后来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向后妃传下了他最后一道旨意,让她们全数自裁。当天夜里,天启帝张皇后自缢,崇祯周皇后自缢,其余妃嫔也多数自尽,有几个不肯自尽的也被近侍杀死。得到家人自尽消息的崇祯皇帝,茫茫然地在乱成一团的紫禁城里游走,来到了女儿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

崇祯剧照

长平公主只有十六岁,她不愿就这样死去,拉着父亲的衣服,哀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

崇祯哭道:“孩子,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皇家?”话音刚落,他的剑就向毫无准备的长平公主劈面挥去。长平公主下意识地一避,利剑落下,切断了她的左臂。一声惨叫之后,她倒在血泊中,失去了知觉。失魂落魄的崇祯没有再劈第二剑。

他转身又来到了三女儿居住的昭仁殿,一剑结束了女儿十岁的生命。三公主死后,清廷以其居所为名,追谥她为昭仁公主。

第二天,崇祯皇帝朱由检蓬头赤足,自尽于寿皇宫外煤山的一棵树上。

被砍断左臂的长平公主幸存了下来。

不久,北京被满清占领。国破家亡的长平公主心灰意冷,顺治二年,长平公主上书顺治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或许这就是金庸将其称为“九难师太”的原因),要求出家为尼,但清廷为了笼络人心没有同意。

不久,清廷就将长平公主嫁给了周世显。据说两人成婚后相敬如宾,很是恩爱,长平公主身为女儿家对清廷也没有什么威胁,所以清廷给了她很多赏赐。但长平公主身心受到了极大创伤,忧郁成疾,一年后就去世了,年仅十七岁。

“生于末世运偏消”,长平公主是生于乱世被命运捉弄的苦难公主,红颜易逝、匆匆落幕,只留得后人叹息。

若是在太平盛世,长平公主会是一位无忧无虑,享尽荣华富贵的公主,可惜她生于乱世,不得不感叹命运的无情作弄。

长平公主这个人物在,对历史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正好给了文学创作者们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或许是出于同情,金庸先生为她编织了一段传奇人生。

袁承志与阿九

长平公主在金庸先生的两部作品中登场。

在《碧血剑》中,她以阿九的身份与男主角袁承志展开了一段斗智斗勇的故事,两人也互生情愫。但因立场的关系,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在故事的结局,她和正史中一样,被崇祯砍断了一只手臂。

接着在《鹿鼎记》中,阿九摇身一变,从十六七岁的青春少女变成了中年尼姑九难。长平公主在《鹿鼎记》中的这一段经历就纯属金庸先生的原创部分了,因为正史中的阿九到死也不过是个少女。

就这样,一位十几岁就死了的公主,在金庸先生笔下当上了顶尖高手,被续写了另一种传奇人生。

九难、阿珂、韦小宝剧照

无论是正史中的长平公主还是《碧血剑》《鹿鼎记》中的阿九,都是悲情人物,作为亡国公主,她无力反抗命运。

崇祯皇帝生在明朝末年,原本也算一个有主见、明事理的好皇帝,无奈时运不济,能力又不够,本来一心想好好整治天下,反而搞得民间怨声载道。

十五六岁,如花年岁,阿九本应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但公主的身份,带给她的,只有悲哀和无奈。

悲哀生在帝王家,奈何身在帝王家,还不如平民百姓,至少自由自在。

《碧血剑》中,长平公主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相貌极美及气质高贵。按常理,小说女主角大都是全书最美的女子,但《碧血剑》中最美的却不是温青青,而是化名阿九随师父青竹帮头子程青竹劫镖的长平。书中形容阿九“容色绝丽”,连一向自负的温青青见了都自惭形秽。就连袁承志都是这样想——虽然他不敢说出来。

《碧血剑》中她出场时,作乡下姑娘打扮,却掩不住高华气度。一袭青布衣,两支青竹杖,虽年纪尚小,容貌和武功却都令人眼前一亮。

和师父的一问一答,把黑道上的切口说得圆熟漂亮,还有一场与官兵的战斗,为这段江湖行添上惊心动魄的一笔。

第二次碰到袁承志时,是在京城外打猎途中,那时她耳垂明珠,襟镶宝石,带着一干随从,颐指气使,更是气派非凡。

读者只以为袁承志会恋上公主,谁料是公主迷上袁承志。

看金庸写阿九对袁承志的爱情,初恋的少女情怀跃然纸上。

三更半夜在寝殿里画他的肖像放在床前。袁承志夜探宫禁被发现行踪,误入公主寝殿,于是既识破“阿九”身份,又洞悉她的少女情怀。

但她爱的,并非那个真实的袁承志,而是她画中的袁承志。

在少女浪漫的想象中,他不仅成了“玉面朱唇的俊朗模样”,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她爱他,他也该爱她”。无论是误以为袁承志冒险进宫是要来见她,还是后来扣下金蛇剑作所谓的“信物”,不仅让袁承志无语,读者也深感无奈。

后来城破之日,崇帧欲剑杀长平,砍断她一臂之后,便为袁承志所救去。

阿九的人生,真可谓冰火两重天:前一刻,她还是公主之尊,与“意中人”久别重逢,人生最烦恼的事,莫过于一颗芳心无处安放;但下一刻,李闯王就进北京了,最疼爱自己的父皇砍了自己一刀。她的心上人终于来了,却是要来取父亲的性命,她还得用那只完好的手臂勉力拉住他,苦求他住手——她终于支持不住,昏了过去。

幸好,她大难不死,心上人袁承志抱着满身浴血的她奔出皇宫。

最后,她削发为尼,由何铁手护送至华山,金庸写她“眉目如画、容色憔悴”,全身裹在一袭白狐裘之中,头上也戴着白狐皮帽子,虽然这装扮未免与出家人身份不符,但有力地保持了她的华贵形象,虽然表面浮浅,但十分有效。

长平在《碧血剑》里是十几岁的盈盈少女,在《鹿鼎记》中以白衣尼九难的身份再现时,己是三十多岁,依然清丽高贵。但这次的高贵比较含蓄,一身白衣纤尘不染,落寞不群,说话不多,但自有威严,就连耍尽滑头的韦小宝也不敢在她跟前造次,百般讨好她。

这时的长平已成为武林高手,努力为光复大明江山而奔走,国仇家恨让她的脾气变得有些古怪,但她的尊贵却一丝也没有剥弱,反而更见气派与成熟。

书中有这样的描写,韦小宝本想叫她“妈妈”以达到骂她的目的(因为韦小宝的母亲是妓女),但不经意间向九难师太望了一眼,“见到她高华贵重的气象,情不自禁的心生尊敬。”——足见她的威严与尊贵。

不过,历史上的长平公主可没有如此高强的武功,她甚至连宫门都没出过。

旧版《碧血剑》中,袁承志从始至终都只爱温青青。对阿九,他只有欣赏和尊重,最多只能说有些朦胧的好感。

倒是在一场俗套的英雄救美后,阿九便对袁承志一见倾心。

此后,阿九的盈盈芳心,便许了给袁承志。

对于阿九来说,爱情不需要理由。

明知道对方有心上人,也清楚自己的身份牵绊和对方身上背负的国恨家仇,更知道他是要来刺杀自己父亲的,然而仍然舍不下那份深深的眷恋,斩不断那刻骨的情丝。

阿九的身份,如同一道屏障,注定了她与袁承志是敌人,将她与袁承志远远隔开。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这世上的“因果轮回”。

崇祯皇帝欠了袁家的,便要他的女儿牺牲一辈子的幸福来偿还。

然而,她还是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如同痴恋着花的蝴蝶。

阿九在宫中居所里为他画像以解相思,甚至对袁承志说过“永不负你”的话,可谓一往情深。

两人不得不同床避祸时,袁承志还放把剑在两人中间,生怕出现什么“把持不定”之事。

袁承志当然清楚阿九对自己的心意,但他没有任何表示,甚至有主动疏远之意。

在后来闯荡江湖的旅程中,袁承志也少有主动想起阿九的时候。

最后阿九出家为尼,袁承志见了也只是“心神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待要说几句话相慰,却又有甚么话好说。”

可见,旧版《碧血剑》中的袁承志,感情线非常清晰明了,行为上循规蹈矩。

而阿九的爱情,从头到尾都是她自己一个的事,与别人无关。最终,她怀着国仇家恨,感情失意,选择了出家。

不知金庸先生是否觉得这样的感情线过于乏善可陈。

于是,在新修版的《碧血剑》中,金庸让袁承志对阿九动了心。

旧版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在《明报》上发表的,基本是写一期发一期,所以,其中各种疏漏及牵强之处是难免的。

而且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有所改变。

金庸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自己过往的创作,许多年后回头看时,会有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会产生新的创作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或许,金庸先生后来想将袁承志对温青青的感情塑造成“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又或者,金庸先生后来转而特别钟爱阿九,于是让阿九成了袁承志“深爱之人”。

在很多改编影视剧中,也将剧情处理成袁承志的真爱是阿九,最后迫于现实才不得不选择温青青。

于是,阿九成了袁承志心中的“白月光”。

袁承志对阿九动心,不仅仅因为阿九的美貌,更因为阿九的遭遇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部分——两人原本都有岁月静好的生活,却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破坏了,都在惶恐无知中背上了报父仇的重任。

他们的遭遇多么相似。

我见犹怜的阿九,就这样走进袁承志的视线,走进了他的心里。

因为内心这份特殊的感情,袁承志对阿九的寻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后来,阿九的身份被揭穿,民族大义和杀父之仇,让袁承志必须在“杀阿九”和“放阿九”之间作出选择时,他才意识到,不知不觉之间,自己对阿九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深到在国破后,阿九被崇祯皇帝一剑砍下手臂,袁承志赶来,再次救了阿九一命,还听了她的话,放过了自己的杀父仇人,阿九的父亲。

当阿九远走的时候,袁承志内心有过很多纠结,想要一走了之去找她,他确实是“变了心”,但这样对青青不公平,所以他也只能远赴海外,选择遗忘。

时移世易。

最后阿九选择隐退,成全了袁承志的道与义。

明亡后,阿九去了藏边,在相思与痛苦中苦度岁月。

后来的后来,阿九成了“九难”,三千烦恼丝终于落下,长伴清灯,静度余生。

那些寂寥的深夜,阿九所思念的,是皇宫的华丽,还是失落的爱情?

而袁承志,遥望藏边,心系阿九,但他也只能把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底。

最终,他率同温青青及一众部署上船,扬帆出海,远赴异域,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如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相较而言,袁承志俨然成了“普通人”,有平常人的缺点。

他抗清,支持闯王,最后却发现,这天下和自己最初的理想一点也不相同。

有人诟病袁承志,说他最后不管国家江山如何,带著美女和下属出逃海外,辜负了父亲袁崇焕对他的希望。

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江山啊?

满清雄踞东北,虎视眈眈,坐收渔人之利,以燎原之势叩关而入。而关内李自成花天酒地,昏淫无道,残害忠良。袁承志是英雄,不错,但是英雄又能怎样?能凭一己之力回天吗?

既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那就逃离这片纷争吧。

在新版后记中,金庸先生这样写道:

中国的传统小说中一般写爱情的坚贞,少写爱情中的变心,这次试写了“伦理道德”与“无可奈何的变心”之间的矛盾这个人生题目,企图在全书强烈的政治气氛中加入一些平常人的生命与感情。

袁承志的“变心”,虽然使得旧版中高大的形象有些缩小了,不过却增强了人性的真实感。

同时,新版的戏剧冲突更大,许多故事情节也更加合情合理,青青吃醋,发脾气,负气出走,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这样一来,使温青青的形象也丰满许多。

同理,旧版里温青青性格也比较一脉贯穿,毕竟袁承志从始至终都不曾对除了她之外的女子动心。

但新修版里的温青青更加勇敢坚定了。

若是换了是普通女孩,明知道他最爱的不是自己,大都没有勇气义无返顾地和他远走高飞,去寻找心中的世外桃源。

因为会害怕午夜梦回,心爱的人嘴里唤出的,是另一个女人的名字。

从结局来看,温青青是幸福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是可悲的。

但无论是旧版袁承志的“一心一意”,还是新修版的“心猿意马”,我始终认为:无论有没有温青青存在,袁承志都不可能和阿九走到一起。

而新修版尽管点明袁承志对温青青主要是“义”,对阿九才是“爱情”,但袁承志始终还是把温青青看得最重,顾及也最多,宁愿负了阿九也不肯负了青青。

所以袁承志的行为才会摇摆不定,他的内心才会如此饱受煎熬。

你可以鄙视这样的“普通人”袁承志,但你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杨过小龙女这样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毕竟是少数,袁承志陈家洛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

所以我理解为,金庸先生在新修版中刻意保留了现实人生中的无奈。

多年后,在《鹿鼎记》中,九难教会了韦小宝一套逃跑的功夫,“神行百变”。

她还通过韦小宝的特殊关系,潜入皇宫——也是她久别多年的故居。

但她最终未能如愿做些什么,颓然离去,匿迹江湖。

韦小宝曾问九难师太,江湖上谁最厉害?

九难师太一下子就想到了早已远涉海外的袁承志,于是一股旖旎之情便慢慢从那颗沉寂多年的心湖中升起。

已经阔别二十年了啊,明朝江山始终未复,那个人也不会再回来了。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落落江湖,独臂飘荡,说不尽的寂寥冷清。

悠悠酱点评

长平公主阿九美丽绝伦,气度清雅高华,如空谷幽兰,碧水清莲。

可怜生在帝王家,她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或许是因为金庸将阿九塑造得太完美了,可这世上本无完美之物、完美之人,所以阿九便如同维纳斯一般失却了一条臂膀。

生于风雨飘摇的帝国,内忧外患,阿九不可能会和袁承志走到最后,她身上背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沉重。

武侠小说往往以“恩仇”尤其是“复仇”为主题。遭逢血海深仇的人,谁又能淡然处之呢?

袁承志和阿九的爱情,结局不完美,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有些人只能在你人生中陪你走一段路。

分享时刻

你如何评价长平公主阿九?

给我留言吧~

END

欢迎分享朋友圈 公号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悠悠酱,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喜欢猫猫狗狗,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火锅重度爱好者。不高冷,却很有态度。世界或许冰冷,内心依然温暖。公众号:陪你走过漫长岁月(ID:sunshine_phuket)。转载请后台联系作者。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活得潇洒肆意~

0 阅读:0
有文化的悠悠酱

有文化的悠悠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