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7日的剧评文章当中说,《180天重启计划》这部电视剧,有一些剧版《好东西》的意思,讲的是女性人格独立的事儿,但同时,人格独立不过是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第二步,是权力和义务的共生,既然我人格独立了,那我应该为家庭、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义务。不少朋友希望我对这个说法,展开讲一下。
我感觉,当下很多的女性电影和女性电视剧,都只讲到了第一步,而没有讲到第二步。这也是我经常批评一些女性电影的原因所在——我这么做,很得罪了一些进步的时代女青年们。我们不妨来看看《出走的决心》《好东西》和《180天重启计划》这些女性题材作品,它们真的为女性思考了吗?
《出走的决心》我觉得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真实的生活逻辑呈现出来,而是一个女性创作者想当然的逻辑。这部电影,对应真实的主人公生活,但真实的主人公生活没有被符合逻辑叙事的方式搬入电影当中。影片当中,女性出走,看似独立,实则陷入到了另一个商业消费逻辑陷阱当中。女主的闺女,需要请保姆了。女主,需要为自驾游付费了。
这些,都是商业逻辑陷阱。制造商业逻辑陷阱的那些,当然希望女性离家出走,实现这类决心了。这是建立在个人享乐主义基础上的。而当下,大量的商业运营,都是嚷嚷女性独立,而女性独立之后,应该做什么,这些商业逻辑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女性独立,就是为了消费来的。悦己,和消费对应起来。这是很能忽悠一些女性的。
到了《好东西》当中,提供了一种飒爽女性的独立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也不过是建立在对于男性的普遍揶揄基础上的。揶揄一时爽,但爽过了之后,则需要真信这类“爽”的女性们为真实的生活付出的时候,很多女性都傻眼了。只讲爽,不讲为爽而苦的女性题材作品,跟忽悠娜拉出走,是一个路子的。
到了《180天重启计划》之后,女主角因为男主工作调动向更好处去没跟自己说,而选择分手,女主角的母亲因为老公工作忙不照顾家让自己当全职太太而选择离婚。这其实都是爽的部分。是一种虚构的爽。越是不具备思考能力的女性,越是觉得这种分手和离婚是女性独立,是真正的爽。
这类女性题材的影视剧,若是能够出现在三十年前,或者更早,是对于女性独立的一种启迪。但是,放在当下,我认为,更像是对于女性消费主义的一种迎合,谄媚的迎合。悦己、为自己活、我首先是我自己等等,商业逻辑打造的这些口号,早就深入人心(女性),造成太多的女性并不思考这些口号背后的问题。而影视剧作品当中,把这些口号形成故事,对既定女性定点投放,是需要警惕的。
放眼当下,女性早已经不是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样子了,相反,广大的女性早已经实现了比男人更为独立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之下,天天拿女性题材告诉女性,你们要独立,要悦己,就显得非常落伍了,并且会起到错误的影视示范作用了。在女性早就知道悦己和独立的情况之下,影视剧作品就真的没有必要推波助澜了,相反,影视作品应该更多的关注女性奉献内容。
比如说,我们去重新思考,女性是否可以成为家庭主妇的问题。当下,广大的女性影视剧作品,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不可以。在这批影视剧作品当中,女性一旦成为家庭主妇,就丧失了自我,就没法悦己了,就要“出走的决心”了,就只能像《180天重启计划》当中的女主母亲那样,选择离婚,重新找回自我了。
这些影视作品,构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女性形象——过分的自我化,缺乏对于家庭的奉献精神等等。这类影视剧作品当中的女性,从一个没有自我的过度奉献的极端,走到了过分自我不讲奉献的极端。而这类作品,又因为大多是口号形式的,对于自我之价值,没有更高维度上的哲学思考。
女性当然要实现自我,但自我,到底是什么呢?是悦己,是吃喝玩乐吗?《180天重启计划》当中的离异母亲,到歌舞厅当中找寻自我,这是一件很离奇的事情了。在商业消费逻辑当中,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的,只能找到虚构出来的商业自我。自我,大抵是源于奉献的,没有对“我”之外的奉献,怎么谈“自我”的存在呢?当下的女性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是不敢和广大的女性们谈奉献的——因为广大女性已经成为影视剧的消费主体,吃喝玩乐多爽啊,谈奉献,她们肯定不喜欢。
所以,当下的女性题材的影视剧作品,还是少给女性们灌悦己与吃喝玩乐的迷魂汤,多给大家讲讲只有奉献才能实现自我的醒酒恒言吧。(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