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逆行人生》最好看的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的情义。
高志垒被大厂开除,去做了一名外卖骑手,昔日金光闪闪的中产生活,刹那间变成梦幻泡影。面对还不上房贷,负担不起的孩子国际学校学费,也无力将父亲送去康复中心的处境,全家人展现出了温柔宽阔的理解和承担。
影片中最动人的是老抠这个角色。
他对自己吝啬到极致,每天只带米饭,蹭同事的菜吃,头盔坏了就用胶带粘上,身体受伤了也用胶带绑上,哪怕送外卖的时候遭遇了车祸,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查看自己的伤情,而是去找手机,他担心他的订单快要超时了。
他因受伤被高志垒送回家,真实的生活状态得以呈现的时候,他展现出的却是对困境不以为然的乐观。拿到1万5的赔偿款,白血病孩子下个月的医药费有着落了,他有一种窃喜。可是窃喜之后,也有一刹那的后怕与恍惚,他回忆着他的脑袋离货车车轮的距离,生死只是一线之间。
此时画面切换到他的妻子和孩子,混乱逼仄狭小的家里,他的妻子像任何一个年轻妈妈一样,正在把孩子举高高逗开心。
正是这种悲苦人生中的一点点暖意。这种身处于苦难之中,却没有悲情和麻木,而是默默接纳了生活本就如此的习以为常,和一刹那的后怕与恍惚,让我泪目了。
还有那个永远笑得很开心的女孩,和永远不接受转单的单王,他们背后的故事,也都被披上了温情的面纱,人性里的澄澈明亮,让人感动。
02
可是,纵观整部电影,也正是因为这些浓墨重彩的温情片断,由于太过理想主义而显得刻意与矫饰。它让影片的主题失焦,消解了本该深度挖掘的部分,也掩盖了本来沉重的部分。
这部电影的主题,不是外卖行业的群像,而是中产的跌落,跌落后的身份认同和自我重建。它应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拼那么卷,却不得不面对中年被降薪被裁员的命运。
电影中有一幕,几个外卖员对单王大黑发起攻击。他们觉得他太卷了,是他让标准提高了,让大家都更累,更赚不到钱。
其实这是在转移矛盾。
看过《人物》几年前那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都会有个大概的了解,是资本的层层盘剥与压榨,平台系统对外卖员极致的不合理的算法控制。
外卖员出了意外毫无保障,所有的风险都要自己承担。可是不违章,不逆行,又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订单,会被处罚。他们拿生命冒险,有时候一个意外足以毁掉他们的后半生。
可是这么这么苛刻,这么残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送外卖呢?
03
徐峥当然有一种雄心。他想要拍宏大叙事,下沉时代里,人们如何接受落差,重整旗鼓。
他也有一种鸡贼。既想要让中产共情,又想拍出底层蓝领的人性光辉,收割两个阶层的票房。
可惜,这一次恕我无法共情。
首先,中产跌落其实算不上什么悲惨故事,它没那么扣人心弦,因为就算跌落了,依然不会危及到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就像影片的主角高志垒,大不了就把大房子卖了,换个小一点的房子。何况到了最后,他依然凭借编程的才华,赢得了高层的认可,很快就上去了。
我现实中的朋友,也有失业的,降薪的,卖房亏了几百万的。但大家只是更认清了现实,过去高歌猛进的时代,是短暂的,不正常的,是海市蜃楼般的幻象。过去挣钱容易,有的人是踩到了风口,接住了社会和行业转型期漏下来的财富,本就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人其实非常有韧性。只要还有一口饭吃,就踏踏实实活着,休养生息,韬光养晦。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太用力美化底层的生活,让其失真而令人反感。
外卖员,其实大部分就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和其他一切门槛低的体力活一样,他们不是因为家里有病人,人生出了重大意外,才不得不拼命卷,才不得不干这样一份辛苦的工作。
大部分人拼命工作,就是为了吃一口饭,就是为了活着。大部分人的穷,也不是因为遭遇了什么意外,而是干一份糊口的工作,就用掉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攒不下来钱,更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底层的普遍困境是日常的,不是由重大意外堆砌起来的。而是因为他们的资源,认知和能力决定了,生活没有出路和希望。
而丧失了希望,才是最致命的。
04
其实我不忍心苛责徐峥。
毕竟这部电影至少完成了叙事,至少是及格的。
写这篇观后感的过程中,我也在自问,我们是不是对徐峥导演的要求和期待太高了。毕竟他拍过《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佳作,再出一个经典,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今天早上看到他对于《逆行人生》争议的回复,那么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我又忍不住猜测,他知道自己鸡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