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著书立说的
一般认为孔子一生写了两本书,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过程未免添油加醋,就好比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老农都知道堆积柴火,“集薪”总是“后来居上”的,这就显出了历史唯物观的重要性,一件事情的发生,不是头脑发热,灵感一现,这是主观唯心,任何事情的发生,联系到它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总体上就会比较客观。
孔子周游列国,实质上是被摄政鲁国的季桓子政治迫害不得已而流亡,后人把这些说成孔子政见不和瞧不起出仕,从而带上学生周游列国宣传政治学说,这当然也是有道理的,要被列国君主启用,当然得向列国君主献计献策——主观上是想取得施展才能抱负的机会,客观上就是宣传政治学说。教员就曾经说“长征是宣传队”。
任何时候政治都是实力的较量,没有实力的政治是“放空炮”。
鲁国把孔子流放,列国君主用不用孔子,自然要考虑到鲁国摄政的态度,掂量得罪鲁国的后果:季桓子摄政时期的鲁国,是有实力和当时的春秋两个“霸主”扳手腕的:季桓子流放孔子之前,还流放了鲁国当朝国君,即鲁昭公,鲁昭公投奔的是春秋时期的另外大国晋国,晋国曾几次想帮助鲁昭公归国,甚至私下用兵,鲁昭公最终死在国外;启用孔子为相的就是季氏驱逐鲁昭公以后扶持的新国君(鲁昭公的儿子)鲁定公:孔子拜相,是因为鲁国和齐国国君在“夹谷之会”孔子立了大功,他帮鲁国逼迫齐国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这两件事足以说明鲁国当时在列国中的实力和地位,孔子被流放的是卫国,卫国是鲁国的附庸,卫灵公名义上给孔子俸禄,实质上是对孔子进行监视居住。楚国在春秋一向桀骜不驯,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欲重用孔子,最终被楚令尹子西劝阻。鲁国在战国时期最终被楚国所灭,但孔子时代的楚国是担心鲁国怪罪的。
鲁国有季桓子摄政,孔子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可能得志出人头地。到了季桓子临死的时候,感慨孔子还是有才能的,也许能兴旺辅佐他的儿子,嘱咐儿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鲁,公子鱼谈起孔子“堕三桓”的往事,季康子遂不敢用孔子。
孔子能回国,机会也很偶然:季康子时期鲁国四处征伐,用兵频繁,这个时期吴国强盛,进犯陈国,陈国联合楚国才得以保存,但是吴国在与鲁国交战中大败,这次战争孔子的弟子们(特别是有若)战争才能凸显,向鲁哀公推荐孔子的用兵才能;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战胜了齐军,季康子问冉求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教他战争技能的是孔子。季康子想到父亲临死时的嘱托,派公华、公宾、公林迎孔子返回鲁国。这样,孔子才结束了周游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时候他六十八岁了,年老体衰。
季康子接见孔子,谈到国家治理,孔子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见《论语·颜渊》)
季康子听出浓厚的讽刺,不禁拂袖而去。
孔子和季康子政见上的隔阂是税收,应该说鲁国强盛的根基在于税收制度,它是最早实行税制改革的周王室诸侯国,比较著名的是“初税亩”制度,改按宗室人头缴税为按照拥有田亩的实际数量缴税,当时士大夫名下除了拥有分封在册的“公田”之外,还有大量私自开荒的“私田”,由于金属农具的采用,当时的贵族开荒产生的“私田”数量甚至比公田还多,但是由于不在册,不交税,而更多的国人没有多余的田地,却按照人头和拥有大量田产的贵族一样纳税,“初税亩”制度按照田产数量纳税,第一次出现了“十九稅一”,既大幅度降低了税率,又大幅度增加了国家财政,大量的“国人”因为不按人头纳税,真正实现了民富国强。
季康子频繁对外征战,财政开支吃紧,欲行“田赋”,要把增加的军费摊入田亩,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曰: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左传·哀公十一年》)。
季康子彻底对孔子失望了。
公元前483年,也就是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十二年,鲁国大面积推行“田赋”,这时候孔子已经六十九岁了,他虽然依旧是鲁国大夫,但是被闲置起来,只好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
据史载: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至今没有确切的撰写《易传》的日期记载,但是据推测,应当是整理鲁国史料编写《春秋》时,发现了大量涉及周公的占卜记载,无法归入《春秋》,但是周公史迹又很值得弘扬宣传,埋没了很可惜,《易传》恐怕是孔子组织鲁国史官编纂《春秋》之余的副产品。
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春,管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边的“大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据说是 麟。这就是后来“获麟”的传说,鲁哀公召集大家来观看,适逢颜回死了,只享年四十一岁,孔子看着受伤死去的“麒麟”,联想到爱徒,非常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莫过如此。
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此时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感觉大限将至。这一年六月,齐国的陈恒(出身陈国大家族,又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就是著名的“田氏代姜”, 孔子弟子宰予(任齐国将军)死于这次政变。
孔子试图劝鲁哀公及季康子讨伐田成子,但毫无结果。
孔子心灰意冷:“吾道穷矣!”
于是绝笔,停止了修《春秋》。
这也许是后世称《春秋》为《麟史》、《麟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