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如同印媒对中国的报道一样,从不正视自己国家一团糟、国际形象糟糕的事实。
他们不停止吹嘘,不解决自身问题,也不取得进步。
相反他们把精力花在嫉妒和诋毁中国上,似乎如果中国倒下了,他们就能取而代之。
印度社会对中国的复杂心态,本质上是民族主义情绪、战略误判与制度性缺陷交织的产物。

1. 对美国的工具化依赖
印度将美国视为制衡中国的关键盟友,却忽视了美国“交易式外交”的本质。
尽管美国向印度出售F-35战机、签署《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但在关键领域仍保持警惕。
例如,美国对印度购买俄罗斯S-400导弹系统实施制裁,迫使印度在2025年签署《印太经济框架》以换取豁免。
这种“准盟友”关系的脆弱性,在特朗普政府要求印度提高关税互惠时暴露无遗——
2025年4月,印度被迫降低美国电动汽车关税以换取贸易谈判进展。

2. 产业链转移的“幻觉”
印度试图复制中国“世界工厂”模式,却因基础设施落后、官僚主义盛行而屡遭挫败。
苹果公司虽将15%的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链。
莫迪政府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投入230亿美元,最终仅完成37%的目标,94%的补贴集中在制药和手机制造领域,而这两个行业高度依赖中国原料药和技术。
这种“表面转移、深层依赖”的困境,凸显印度工业化基础的薄弱。

3. 对自身实力的认知偏差
印度民众普遍高估国家实力:67%的人认为印度是“全球领导大国”,88%支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种自信在2024年民调中达到顶点——65%的印度人相信30年内能超越中国。
现实:印度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4%,是中国的1.75倍;劳动生产率仅为中国的40%,且5%的劳动力为正式技术工人,远低于中国的25%。
这种认知与现实的割裂,导致印度在战略决策中频繁出现冒进倾向。

4. 种姓制度的隐形枷锁
尽管印度在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但社会分层依然固化。
低种姓群体占印度人口的65%,却仅拥有22%的财富。
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民族主义成为阶层流动的替代品——
高种姓精英通过煽动反华情绪巩固自身地位,而底层民众则将对华敌意视为宣泄不满的出口。
例如,2025年3月,一名印度婆罗门富豪在上海因“未享特权”而大闹酒吧,折射出种姓制度对国民心态的深层影响。

5. 媒体生态的扭曲效应
印度英文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呈现明显的“负面框架”。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期间,《印度斯坦时报》《印度快报》等主流媒体使用“侵略”“扩张主义”等词汇的频率是中性词的3倍,并频繁引用美国政客言论强化“中国威胁论”。
这种舆论导向与社交媒体上的民粹主义共振,形成“信息茧房”——
84%的印度受访者表示“无法信任中国”,59%支持通过战争解决边界争端。

6. 政策执行的断裂带
印度政府的战略规划往往陷入“口号化”陷阱。
例如,“印度制造”战略提出十年,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从16%升至17%;
“数字印度”计划虽使互联网普及率达46%,但农村地区仍有60%人口无法稳定接入网络。
这种政策执行力的缺失,使得印度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等关键领域屡屡错失机遇,进一步加剧对外部对手的敌意。

用户18xxx42
拉圾就是拉圾,从古至今都是。民族特质和文化决定了一切,你真以为给他机会就能咸鱼翻身?永远不可能。
梦境之树
印度低种姓没钱没消费能力[笑着哭][笑着哭]取代中国也是一厢情愿想法罢了
落叶无声
蛆永远是蛆,披个人皮还是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