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国一流科考船"向阳红16"沉没,谁撞的?

史大观观 2024-11-22 21:44:51

在茫茫大海中,一艘船就像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危险。

1993年5月2日清晨,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向阳红16"号,正在东海海域执行探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任务。

突如其来的浓雾笼罩了海面,能见度几乎为零。

就在这时,一个庞然大物从雾中窜出,狠狠地撞向了"向阳红16"号。

这艘排水量仅4400吨的科考船,面对4万吨级的巨轮,瞬间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海水迅速涌入,"向阳红16"号开始下沉。

107名船员究竟能否逃出生天?撞船的究竟是谁?

雾海惊魂——"向阳红16"号遭遇不明船只撞击

1993年4月30日,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6"号,在上海港口集结完毕。

按照计划,这艘排水量4400吨的考察船,将远赴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附近海域,执行为期数月的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任务。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天海面能见度极低,浓雾弥漫,原定的出航时间不得不推迟。

就在众人焦急等待之时,考察队员们并没有闲着,他们抓紧时间进行了一次海上遇险逃生演练。

演练的内容是模拟"向阳红16"号遭遇事故后,全体人员弃船登上救生艇逃生的过程。

谁曾料到,这次演练竟成为了预言,考察队员们第二天就要亲身经历一场真实的海难。

5月1日,尽管海况依然不甚理想,但"向阳红16"号还是在汽笛声中离开了上海港,向着茫茫太平洋进发。

这已是"向阳红16"号自1980年服役以来的第6次远洋航行。

5月2日凌晨4点,46岁的"向阳红16"号船长金明奇准时来到驾驶室,接替值班人员掌舵。

作为一名在海上摸爬滚打了近30年的老船员,金明奇对海上的各种情况了然于胸。

更何况,他已经驾驶"向阳红16"号11年之久,对这艘科考船的每一个角落都无比熟悉。

然而让金明奇感到有些担忧的是,海面上的能见度再次因大雾降至只有二三十米。

在驾驶室前窗向外望去,甚至连船尾都看不清楚。

金明奇并没有因此而慌乱,他当机立断,一方面下令舰艇减速行驶,一方面密切关注雷达上的动向,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谁知道凌晨5点左右,金明奇的噩梦成真。

雷达上突然出现一个庞大的不明物体,正以极快的速度朝"向阳红16"号逼近!由于浓雾遮挡,肉眼根本无法判断物体的真实面目,金明奇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黑影,如同鬼魅般若隐若现。

见此情景,金明奇当即下达了紧急避让指令。

"向阳红16"号立刻启动了应急预案,向右急转船头,同时鸣笛示警。

然而不明物体非但没有减速,反而径直朝"向阳红16"号的右舷撞了过来!

就在众人惊恐万分之际,两船已经近在咫尺。

说时迟那时快,随着一声巨响,不明物体狠狠地撞在了"向阳红16"号的右舷船体上!冲击力之大,竟然将科考船的钢板撞出一个大洞,海水立刻哗哗涌入。

生死时速——船体破裂,科考人员被困

1993年5月2日凌晨5点05分,"向阳红16"号科考船右舷遭到不明物体的猛烈撞击。

撞击发生的位置,正是222房间所在的船舱。

而这里,恰恰住着4名我国科研人员。

就在他们熟睡之际,突如其来的剧烈震动,将所有人从梦中惊醒。

随之而来的,是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的船体碎片和顶板残骸。

科考人员金星回忆说,他是在顶板垮塌的瞬间惊醒的。

当时他连忙伸出双手,拼命顶住压下来的重物,大声呼喊室友快点逃生。

住在下铺的科考人员郑涛,见状立刻将金星从床上拽了下来。

两人环顾四周,发现整个房间都被压扁变形,想要叫醒另外两名室友已是不可能。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强忍悲痛,从一个缝隙中挤了出去。

然而,等在外面的却是更加残酷的现实。

原来,撞击"向阳红16"号的不明物体,是一艘排水量高达4万吨的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

它犹如一柄巨大的利剑,径直刺穿了科考船右舷的机舱。

海水犹如决堤的洪水,以极快的速度涌入船舱。

据悉仅一分钟之内,机舱内的积水就达到了近两米深。

随之而来的,还有机舱内顷刻间发生的剧烈爆炸,以及被破坏殆尽的各种科考设备。

而更加危急的还在后面。

由于"银角"号撞击的位置正是人员居住舱的所在地,许多房间都遭到了严重挤压和破坏,不少科考人员因此被困。

除了下落不明的于海洋、孟令伟,以及侥幸逃生的金星、郑涛之外,还有两名科考人员遭遇不测。

王龙泉由于反应迅速,在撞击发生时就快速逃离了房间,因此幸免于难。

但梅秋芳和刘诗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梅秋芳所住房间被挤压后只剩一个小角落,他本人腿部骨折,身体多处受伤,被各种杂物掩埋,只能眼睁睁看着海水涌入,无力脱身。

而刘诗明,则和于海洋、孟令伟一样,生死未卜。

此时此刻,遇险的科考人员们,正在经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

然而他们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无情的大海,还有随时可能破裂沉没的"向阳红16"号,以及"银角"号撞击后弃之不顾的无情。

"银角"轮抛锚而去,生还者命悬一线

1993年5月2日凌晨5点08分,"向阳红16"号科考船遭遇不明船只撞击仅3分钟后,船长金明奇就向外界发出了求救信号。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作为肇事者和最近救援力量的"银角"号,非但置若罔闻,反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悍然选择了抛锚离去!

"银角"号货轮的船东是塞浦路斯籍公司,船上装载的是液化天然气。

撞击发生后,该船虽然受损,但并未造成货物泄露和人员伤亡。

然而,面对遇险的"向阳红16"号和107名中国船员,"银角"号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以防止殃及自身为由,迅速逃离了事故海域。

"银角"号的不负责任,给"向阳红16"号的生还者雪上加霜。

本就已经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科考船,在"银角"号变换船位时,海水涌入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据悉,"向阳红16"号配备了4艘救生艇,然而其中两艘在撞击中被破坏。

幸存船员们曾试图向"银角"号求援,请求对方施放救生艇,然而换来的只有"银角"号冷酷无情的沉默。

无奈之下,107名幸存者只能挤在仅存的两艘救生艇和几个救生筏上,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等待奇迹出现。

此时此刻,"向阳红16"号的沉没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减少伤亡,船长金明奇果断下令:"弃船!所有人穿上救生衣,听从指挥,有序登上救生艇!"随后他又喊道:"老人、科学家和体弱者优先登艇!"

所有人开始有序撤离,场面紧张而悲壮。

人们纷纷抛下个人物品,只带着必要的公物和科研资料,争分夺秒地登上了脆弱的救生艇。

然而,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仍有不少人被迫留在了即将沉没的"向阳红16"号上。

眼看船体越陷越深,人群渐渐撤离。

直到最后一刻,船长金明奇和几位指挥人员,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们的科考船。

当金明奇登上救生艇的那一刻,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船长,禁不住放声痛哭。

周围的人群,无不动容。

然而眼下容不得人伤感,"向阳红16"号随时都有可能被巨大的漩涡吸入海底,到那时,连最后的一线生机也将永远消失。

幸存者们用尽全力划动桨,拼命想要远离险境。

就在这时,一直在远处冷眼旁观的"银角"号,似乎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见"向阳红16"号即将彻底沉没,它这才缓缓驶近,并答应接收中国幸存者登船避难。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让人感到绝望。

就在救生艇即将靠上"银角"号之际,有人突然发现,在"向阳红16"号的残骸旁,竟然还有一个人影在挣扎……

沉船边的奇迹——失踪科考队员获救

1993年5月2日凌晨,在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撞击我国"向阳红16"号科考船后,由于右舷船体破裂,海水迅速涌入,"向阳红16"号开始下沉并最终彻底沉没。

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船员和科考人员逃离了下沉的船只,登上了仅存的两艘救生艇和其他漂浮物。

然而由于"银角"轮见死不救迅速抛锚离去,107名幸存者的处境依然十分危急。

就在"向阳红16"号即将完全沉没之际,所有人都认为已经没有生还可能时,一个奇迹出现了!原本被认为已经遇难的科考队员梅秋芳,竟然奋力从右舷的破洞中逃了出来!

原来,梅秋芳所在的房间在撞击中被挤压变形,他本人也被坍塌的物品埋压,腿部骨折,身上多处受伤。

但随着海水涌入,许多阻碍漂浮起来,梅秋芷抓住机会,冒着舱内物资四处漂移的危险,终于从缝隙中挣脱出来并浮出水面。

就在他出现的一瞬间,离"向阳红16"号最近的一艘救生艇上的幸存者发现了他。

尽管那时沉船就在身旁,随时可能被卷入旋涡,但救生艇上的人们依然果断地调转船头,冒着巨大的风险,奋力划向了梅秋芳。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之后,梅秋芷终于被救起。

救生艇调头后也飞快地远离了危险的沉船区域。

然而代价同样惨重。

据了解,和梅秋芳同处222房间的刘诗明、孟令伟,以及于海洋,却永远地沉睡在了冰冷的海底。

其中30岁的于海洋,更是刚刚步入婚姻殿堂不久。

对他们的家属而言,亲人遇难的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

悲痛欲绝的家属,甚至有人因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而昏厥。

而对整个科考团队来说,失去了三位年富力强的优秀科研人员,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沉船边上演的这场悲壮的生死时速,虽然结局未能尽如人意,但勇敢的科考人员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与担当。

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救援者,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优秀品质。

遗憾的是,由于"银角"轮的不作为和见死不救,这场灾难的伤亡,本可以避免或减少。

直到"向阳红16"号完全沉没前,"银角"轮才姗姗来迟,让人们登船避难。

失事发生后,"德意"号货轮随后抵达,接走了全部幸存人员。

悲伤的科考队员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内心的创伤,却永难弥合……

幸存者泪洒慰问会,"向阳红"为何触礁?

1993年5月2日7时左右,"向阳红16"号科考船彻底沉没,在场的107名幸存者全部转移至肇事船只"银角"轮。

然而,"银角"轮并没有立即返航,而是在事发海域徘徊搜寻了两个小时,随后才重新启航,只留下满目疮痍的海面。

直到另一艘中国货轮"德意"号及时赶到,接走了全部遇险人员,这场跨国海难才姗姗落幕。

几天后,载着科考队员尸骨的"德意"号,缓缓驶入上海港。

曾在"向阳红16"号上意气风发的科考精英们,此刻却个个沉默寡言,双眼通红。

码头上,早已等候多时的家属,在看到亲人的那一刻,禁不住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事故发生后,国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和慰问仪式。

然而本应庄严肃穆的会场内,却一度悲声四起,哀恸满堂。

幸存的队员们彻底绷不住了,当着所有人的面失声痛哭。

他们哭的,是失去的科研心血,是永远离去的亲密战友,更是长眠海底的"向阳红"号。

这艘伴随他们出生入死的考察船,如今已成为泡影,再也回不来了。

悲痛的同时,一个深深的疑问,也在所有人心中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向阳红16"号触礁?为何在大雾天气下,"银角"轮没有鸣笛示警,反而悍然撞向我国科考船?面对遇险的中国船员,这艘塞浦路斯籍货轮又为什么选择了见死不救?

一时之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

有人声称,事发时"向阳红16"号关闭了雷达,才酿成惨剧。

也有人质疑,"银角"轮撞船是蓄意为之,其背后另有隐情。

更多的人把矛头对准了该轮见死不救的行径,直指其违反了国际海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对滋生于雾霾之中的诸多疑问,当时人们并没有答案。

尽管海事部门进行了调查,但结果却并未完全公开。

悬而未决的诸多谜团,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1993年5月2日凌晨,在一片浓雾之中,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海难悄然发生。

转瞬之间,"向阳红16"号就从国家的海洋科考事业中彻底消失,连同三位鲜活的生命。

至于这场灾难的成因,其中又有多少人祸,恐怕只有冥冥之中,才能给出答案。

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人久久伫立在上海滨江公园的"向阳红16"号纪念碑前,向这艘为国奉献了一切的科考船默哀致敬。

0 阅读:2
史大观观

史大观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