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宗师,文坛巨擘:参观榆林市张季鸾纪念馆

关中拍客 2024-01-23 23:30:01

在榆林市榆阳区东沙生态公园,高耸的凤凰阁一层内,有一座张季鸾纪念馆。张季鸾是近代著名的新闻家和评论家,从事新闻事业三十年,主笔《大公报》十五载。他是中国报人的典范,被誉为“报界宗师”——

2023年10月2日上午,参观完陕北民歌博物馆,我来到不远处的东沙生态公园,专程寻访这里的张季鸾纪念馆。冒着小雨,走进公园,在山坡上,远远就看见高约40米的凤凰阁。十字脊屋顶和明清风格的观景亭,翼角飞扬,四方来朝。

2016年8月16日,张季鸾纪念馆对外开放,通过十二个部分,按照时间的顺序,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展示张季鸾的一生。拾级而上,走进展厅,迎面是张季鸾先生的半身铜像,背景是榆林本地所产的红砂岩石和《大公报》叠放组合的造型。

张季鸾祖籍榆林,1888年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张季鸾的父亲病逝,他和母亲王氏扶灵回到榆林。当时,临时寄居于戴兴寺内,母亲隐忍持重,供子刻苦求学。少年时期,他先后辗转求学于榆阳书院、礼泉烟霞草堂、三原宏道书院、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1905年,张季鸾留学日本。归国以后,先做《民立报》记者,后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他重返报界,因撰文反对袁世凯和段祺瑞两度入狱。

1926年9月1日,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他是总编辑,负责评论工作,对时局进行公正和客观的报道,曾经因“三骂”社评而闻名天下。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兵败如山倒,他大骂“早知其必演跌霸一剧矣。”1927年7月,汪精卫宣布分共,他大骂“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举行婚礼,他质问:“那些在国民革命中死伤的北伐官兵们,是否人人都有美满的婚姻?”

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时,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秉持“立言纪事,务须忠勇。忠者,忠于主张之谓;勇者,勇于发表”的理念。

1930年春,蒋介石连续三次围剿红军,在《大公报》的报道中,不乏肯定红军的文章。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季鸾力主和平解决,连续发表《西安事变之善后》《再论西安事变》《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等社评。12月18日,南京政府将40万份印有《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社评的《大公报》空投在西安。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季鸾以笔为枪,明耻教战,警醒国人。这里以“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等重大事件为背景,展示张季鸾对抗战的主张和思想,体现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

在张季鸾的一生中,曾经四次回到榆林,为故乡赈灾防疫发起募捐活动。1934年,他回乡祭祖后,到榆林中学座谈,动员青年学生兴业造林,把榆林的黄沙变成黄金。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逝世,享年54岁。毛泽东肯定他“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赞誉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介石评价他为“一代论宗”。

1942年,张季鸾葬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后来,墓室遭到盗掘,墓冢被夷为平地。20世纪90年代,在张季鸾墓的原址上,家属竖立起新的石碑。2014年8月,随着墓园周围环境的恶化,张季鸾墓被迁至故乡榆林。

如今,张季鸾墓园位于东沙生态公园东南角的月亮湾,面朝榆阳河,背靠红山,端庄大气,幽雅怡静。2018年7月3日,张季鸾墓被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12